分享到: | 更多 |
近年来,辽阳市总工会围绕构建职工维权“安全网”、推进“六个专项行动”,抓关键、破难点,重实效、提质量,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总结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去年,辽阳市总工会完成了12家市级行业工会建会工作,并成功地进行了工资集体协商。今年辽阳市总如何进一步深化市级行业工会建会和工资集体协商?在打造“六个专项行动”升级版中辽阳市总如何推进重点工作的开展?为此,记者专访了辽阳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梅福春。
记者:辽阳市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和职工群众对深化改革的新期待,为辽阳市工会“六个专项行动”升级提出了哪些新课题?
梅福春:今年,我们要按照省总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辽阳“三化”互动良性发展大局,突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全力打造“六个专项行动”升级版。要精准把握“六个专项行动”升级的主攻方向,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选准目标,攥紧拳头,集中力量打攻坚战,以项目制方式分类推进“六个专项行动”,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对深化改革的新期待。
记者:去年辽阳市总工会在推进“六个专项行动”时,大力开展了市级行业工会建会和工资集体协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你们打算如何进一步“升级”这项工作?“升级”这项工作,对推动辽阳市“六个专项行动”升级进程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梅福春:去年,辽阳市12家市级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达到12%以上,职工流动率已由协商前的30%降到了10%。通过市级行业集体协商,消除了企业在用工上的无序竞争、职工盲目流动状态,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和职工专业技能的提高。这些成绩和经验促使我们今年要进一步升级行业工会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并且要在提高工资集体协商运行效能上下工夫。
我们要加大“四个依托”的推广力度,全面加强市县两级行业组织建设。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实体化进程,健全工作机构。推行协商预审制、履约评估制,规范工资集体协商程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推进县以下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巩固市级行业协商成果,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增长同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目前辽阳市有职工42万人,辽阳的市级行业工会覆盖了6000余家企业,覆盖职工18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40%以上。维护这18万名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促进辽阳地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开展市级行业工资协商,使劳动关系中突出的工资问题得以较好解决,规范了企业工资分配行为,企业主摆脱了劳资纠纷的困扰,从而将精力更多集中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科技进步。职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进一步激发了工作热情,增强了责任心,杜绝跑冒滴漏现象,节约了劳动成本,真正实现了劳资双赢,从而使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记者:今年,辽阳市总工会“六个专项行动”升级的主攻方向还锁定了哪些领域?开展哪些重点工作?将采取什么方法推进重点工作的开展?
梅福春:今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标和标准,分类指导,坚持差异化推进“六个专项行动”。要抓好典型挖掘、典型培育、典型宣传三个关键环节,以典型带动方式推进“六个专项行动”。着力在提高工作覆盖面、提高制度机制建设水平、提高工作质量上下工夫,努力推动“六个专项行动”向新宽度、新深度、新高度发展。
今年我们将围绕建设活力工会、提高职代会和工资集体协商运行效能、推动工会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公共文化体系、推进帮扶服务职工转型、强化依法监督、促进社会联动调解劳动争议等方面开展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
其中,在基层工会组建上,我们要致力于建设活力工会。抓好换届和新建工会主席直选。开展好“双亮双履双述双评”活动,力争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全覆盖,中小企业覆盖面不低于50%。在职工文化建设上,要致力于推动文化普及。推动将工会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突出体现工会文化服务设施公益性。开展文化进基层、进企业、进社区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探索建立职工文化促进会、基金会和职工文化日等文化载体,推动职工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传播方式创新。在工会服务帮扶上,要致力于推进服务转型。抓好服务帮扶由点式帮扶向普惠式服务转变,努力在方法手段上实现新突破。做好特殊职工群体帮扶工作,焕发“四季送”等活动品牌生机活力,继续坚持对困难职工的日常救助直供制并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做好全体职工服务工作,统一会员服务卡标识,增强服务功能,扩大发放面。进一步做好工会医疗救助行动,实现医疗救助经常化。协调有关部门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拓宽服务职工领域。在劳动用工监督检查上,要致力于强化依法监督。抓好劳动合同签订质量,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享有“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权益。开展好“安康杯”竞赛活动,将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预防放在首位,扩大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覆盖面,保障职工身体安全健康等权益。依法规范企业“三性”用工行为,促进劳务派遣工实现同工同酬同权。在劳动争议调解上,要致力于促进社会联动。抓好工会与同级法院和人社部门在裁前调解、诉前调解、诉中调解等方面的衔接,畅通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解渠道。加强专兼职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实行法律援助实名包片制,努力实现应援尽援。积极探索劳动争议调解新途径新手段,逐步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上提一级工作机制。(本报记者 戴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