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毕于庆,山东莱芜南部山区一位普通老人,多年来坚持做一件不普通的事——为村里46位革命烈士立碑。
“我们这里,假如一个庄有50个壮丁,上战场去拼命的绝不会只有49个!” 毕于庆攥紧拳头敲着面前坑坑洼洼的老桌子,仿佛回到了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茶杯中的水随着敲打声溅了出来。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这个贫穷小山村里的年轻人,都成群结队地戴着大红花、扛着枪,下山投身战斗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这个小山村在山东莱芜南部山区,叫圣井村。
岁月流转,时光一天天变好。当市场经济大潮涤荡老区大地时,村里却有一位老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一个梦想——为村里46名革命烈士立碑。他,就是毕于庆。
(一)
上世纪60年代,圣井村开始统计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情况。毕于庆主动要求做这件事,他一人将村里的烈士情况全弄清了。“可最后,村里只是在村委办公室设了一个灵堂纪念烈士,如果有一处纪念碑就好了。”建碑的想法就此一直萦绕在他心头。2000年退休后,毕于庆开始着手工作。
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费时费力又不讨好,这种事只有他这种倔驴会做!”老伴也不理解。
这项工程对一位生活在山村且不富裕的老人而言,的确很难。但倔犟的毕于庆不想放弃,因为“等到我死了,就不会再有人为他们做这件事了。”
毕于庆拿出收藏了几十年、上面印有毛主席语录的小本,小本上记录着他多年来搜集到的烈士信息。“打鬼子死了27个,解放战争死了11个,抗美援朝死了3个……”毕于庆掰着枯树枝一样、布满老年斑的手指头,一个个地数着,像在念叨着亲人的名字。每一位烈士什么时间参加革命、什么时间入党、什么时间牺牲,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村里有同样想法的不止他一个,1946年参加革命的老战士郭凤臣去世前紧紧握住毕于庆的手说:“请一定为他们把碑建起来!”
“有生之年,我要把剩下的这把力气全用来树起这块碑!”毕于庆一字一句地说,嘴角都有些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