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毕世祥:他有一腔草原柔情
//www.workercn.cn2014-04-0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要“光面子”,不做“夹生饭”

  “群众就是口碑,钱进兜才算服务到位”

  位于半山腰上的泸定县烹坝乡沙湾村,大棚连片,蔚为壮观,嫩油油的菜苗跃跃生长,正在地里忙活的菜农们绽开笑脸,无不感激毕世祥。

  沙湾村是甘孜州的科技推广示范村之一。2008年5月27日,毕世祥来到这里。他一边查看地膜栽培的茄子、辣椒、黄瓜的长势,一边与菜农亲切地交谈。

  他问菜农:“你们对种科技大棚蔬菜满不满意?”

  菜农回答:“既满意又不满意。”

  “为啥?”毕世祥皱起了眉头。

  原来,蔬菜成熟时,菜农都只在家门口和公路沿线卖菜,量大了就销售不完,有的还烂在地里,收入比过去高不了多少。

  毕世祥的心情一下沉重起来……他立即把随行的县乡干部召集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科技推广到了农户,村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子上是好看了,但增产不增收。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工作还差把火,‘差把火’就是‘夹生饭’,钱要装进老百姓兜里,才算是服务到位。”

  毕世祥提出改变“坐商习气”,开拓州外市场,培养新型农民。不久,一批有经济头脑的新型农民在泸定等地涌现。他们不仅会科学种植,还懂得如何打开销路。如今的甘孜州,新事连连,农民上互联网找销路,农业股份合作社与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超市直接对接。

  得荣县子庚乡瓦卡村村民格绒拉姆说:“在毕部长的关心下,我们家的3亩葡萄一点都不愁销路,去年收入3万多元。”得荣县按照毕世祥的要求,瞄准老百姓的腰包发展葡萄酿酒基地,去年已迅速增加到6707亩。

  “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毕世祥走到哪里都把这个口号叫响。

  前些年,甘孜州的景区亮点迭出,红红火火,而毕世祥头脑很清醒:旅游业是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但依托旅游富起来的群众并不很多。为此,他又出了两招:

  提升景区品质,促进当地居民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他反对一建景区就让住户往外迁,支持他们加入旅游服务链,在家门口致富。如今的海螺沟、木格措、美人谷等一批著名景区都让当地群众收入倍增。住在美人谷的卢阿姆,新盖了楼房搞接待,她说:“我家年收入达30万元。”

  开拓发展思路,创新开发“民居接待”。

  走进丹巴县甲居藏寨。一幢幢藏式新民居,白墙红壁,错落有致,层层叠叠地分布在大山深处,掩映在绿树和鲜花丛中,与古老的碉楼交相辉映。卵石镶嵌的条条小径,如彩带在寨子里飘来绕去。小径上不断涌动着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

  毕世祥曾无数次来过这里。这是他抓的首批“民居接待”试点之一。

  甘孜州有许多像甲居这样上百户人家聚居的藏寨,寨子古朴自然,历史悠久,有的还保存着明代古建筑。毕世祥一直在琢磨如何将这些具有浓郁藏乡文化特色的古老寨子变成聚宝盆,让这些地处偏远的群众尽快富起来。

  2004年6月,在一个旅游发展研讨会上,毕世祥首次提出要打造“民居接待”旅游新模式,他说:“对那些有独特风貌的偏远藏寨,政府要投入,要舍得花钱。”

  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即便打造好了,领导来剪彩,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有这笔钱,还不如在景区修宾馆。”

  毕世祥坚持自己的想法:“领导剪彩不如群众喝彩!”

  一锤定了音。甘孜州“民居接待”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一大新兴的特色旅游产业。全州“民居接待”户已达2800余家,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8000余人。

  走在甘孜州,最美的村庄是藏寨,藏寨最热闹的地方是“民居接待”点。

  寨子里的群众都打心眼里感谢毕世祥。他走了几个月了,寨子里的群众还常在夜里手捧酥油灯,举目星空,用高原上藏民族古老的习俗,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干部毕世祥祈福……

    (刘裕国)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