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三兰”是上世纪50年代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王淑兰、王汝兰、王惠兰,人们亲切地称她们为“三兰”。如今,“三兰精神”仍然带动着周围人们的发展——
【人物点击】“三兰”姐妹的今与昔
中工网特约记者 朱润胜 通讯员 张宏宇 陈引玉
王汝兰(左)、王惠兰(右)幸福的晚年
当年:绝不吃现成饭
“我们不能在家待着吃男人的现成饭……”“我们3个整天就跟疯丫头似的,打垄、拔麦,跟男人比着干……”在一个春日的午后,记者来到了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前朱建坨村,见到了王汝兰、王惠兰两位老人。虽然都已经80多岁,但两位老人精神矍铄、性格开朗,谈起当年的光辉岁月,两人滔滔不绝。
上世纪50年代初,农村还残存着许多封建思想,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村里有个红白喜事都不让看,女人整天被圈在家里。“那时我们3个刚刚20岁出头,在家待不住,跟家里人说,现在都新社会了,就让我们参加劳动吧。”好说歹说,家里人终于同意了,但村里人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不少人说风凉话,“3个丫头,能干出啥名堂?”
“为了争口气,为了证明女人不比男人差,我们拼了命地干。”王汝兰说,“刚开始拔麦子,不会拔,手上打得全是泡,可我们不认输,就跟在老把式后面学。从刚开始一天能拔男劳力的一半,逐渐撵了上来。邻村有人看了说,‘你们这纯粹是拿丫头当小子使唤。’虽然累点,可我们3个没怨言,能吃上自己挣回来的粮食就是香。”
说起当年的付出,两位老人至今都觉得那是值得的。
1953年,秦皇岛启动修建洋河水库工程,王惠兰被抽调到工地上,负责驾驶拖拉机碾压大坝。一天深夜,大伙都歇工了,王惠兰吃完饭正准备休息,这时从指挥部传来消息,有一段大坝被水浸泡,塌陷了,急需车辆前去碾压、夯实。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又是深夜,黑灯瞎火的,拖拉机手没一个人吱声。王惠兰说了声“我去”,赶忙开着履带式拖拉机向塌陷处奔去。
由于被水浸泡太久,那段大坝非常松软,车子上去没开几步,连人带车就掉下去了。一会工夫,王惠兰被冻得跟冰棍似的,在众人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从冰窟窿里爬了上来。回到驻地,她身上的大棉裤邦邦硬,左拽右拽,就是脱不下来。没办法,找来两个人帮忙,才把裤子拽了下来。
时隔60年,向记者说起这些,王惠兰没觉得苦,她只是觉得没把集体交给的任务完成好,至今留有遗憾。
由于事迹突出,1956年,“三兰”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会议的王淑兰还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三兰”精神从此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