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女儿:焦守云代笔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
——专访焦裕禄次女焦守云
焦守云是焦裕禄的次女,1953年出生,父亲去世那年,她11岁,近50年来,她对父亲的思念从未间断,在电视剧《焦裕禄》拍摄时,她亲手为饰演者织了一件父亲常穿的鸡心领口背心,她说,“如果父亲还在,为他织上一件毛衣,该是做女儿多大的幸福!”近日,记者来到河南兰考,专访了焦守云,踏着她父亲焦裕禄曾经走过的路,我们在兰考一同回望了焦裕禄在兰考的470个日日夜夜,和他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情怀。
地点:兰考焦桐林
“父亲从不把自己当成群众之上的领导,而是群众之中的弟子”
穿过兰考县城,经过将近5公里的路程,我们来到焦桐林。在一大片泡桐林的农田中,有一棵格外高大,要三四人才能合围起来,枝叶茂盛。焦守云介绍,这棵树就是父亲1963年亲手栽下的,至今已整整50年。这颗桐树长大后,当地老百姓为纪念老书记,用围栏将树围起来,并亲切地叫它“焦桐”。
现在,兰考随处可见挺拔葱郁的泡桐树,焦守云对记者说,“你若清明前后来,就会看到泡桐树陆续开放淡紫色的喇叭花,一片片,簇拥在农舍田园四周,远看灿若云霞,近看繁花满树,成为兰考一道亮丽风景。”
但把时光倒拨回几十年,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却是另外一番面貌。黄河“十八弯”最后一道弯就在兰考。兰考80%都是黄河故道,这些河道将兰考糟蹋得是坑坑洼洼、混乱不堪。当地老百姓有句俗语道,“蛤蟆尿泡尿就要涝一涝,七天不下雨地皮烟就冒”,这是老天爷留给人的一块绝地。1962年冬,组织把焦裕禄安排来兰考时,正是兰考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期。满眼是看不到边的黄沙,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老百姓每年分到手的口粮只有一两斤,大家都是拿着手巾包回去的。
焦裕禄临上任前,组织对他讲:兰考有三个最,最苦、最穷、最难,焦裕禄完全有理由可以不来兰考。“父亲在尉氏县的时候就有肝病,肝就已经开始疼了,但他却对上级组织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到了兰考,父亲没有选择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作讲话,而是一头扎进了群众中,调查第一手资料,向群众请教治理三害改变兰考面貌的办法。”
在兰考,焦裕禄主张干部直接深入群众,和群众融合在一,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焦裕禄来到老韩陵村饲养室,与70多岁的饲养员肖位芬老大爷交上朋友,和他打通铺,连续三天彻夜畅谈。焦裕禄问,“咱们村最富裕的时候是哪一年?”老大爷说最富裕的时候是五七年,那年收成最好,秋后向国家交粮,车队排了几里地。那时树也多,泡桐树一片一片,遮天荫地,人有粮、畜有草……
“父亲常说,干部要深入老百姓的饭场,北方农民吃饭,不喜欢在家吃,端个饭碗跑出去,找一处大家经常聚合的地方,边吃边聊。深入群众的饭场能听到真东西。”
焦裕禄到兰考,把干部参加劳动制度化,领导干部必须参加劳动,每年要到农村蹲点,而且书记、县长带头。焦裕禄去杜瓢大队的大田里,社员们忙着春耕。由于耕牛不足,更多的是人拉犁,焦裕禄就和乡亲们一起拉犁。把身子绷成一张弓,头上热汗直淌。一旁的村民说道,“咱们村里人都说你不像个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是多大官呀,咱看那唱戏的,过去县官出巡,那得坐八抬大轿,衙役鸣锣,百姓回避。你呢,是一进地里就干活儿,看你拉犁,看你铡草,可是个真正的庄稼把式。”
同群众打成一片,老百姓知道的东西,干部才能都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焦裕禄带领大家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土办法——“扎针贴膏药”,“扎针”就是种泡桐,“贴膏药”就是翻淤泥盖住沙丘。
有了“治三害”的“药方”,焦裕禄带领大家干起来。“当时困难得很,都是劳力在封沙丘、种泡桐,妇女和小孩在外地要饭,要了饭回来再吃,父亲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吃着老百姓讨回的饭,带领兰考干部群众在盐碱地上创造了今天的绿洲。”
“我们在父亲身边,感到父亲从不把自己当成群众之上的领导,而是群众之中的弟子。”焦守云告诉记者,“父亲常说领导干部应该站在群众中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相信人民,投入到群众生气勃勃的生活生产中,才能获取力量。”
在焦桐林采访时,我们看到很多当地老百姓在焦桐林下纳凉,大家在树下有说有笑。一位姓魏的大爷拿着扫把清扫四周杂物,记者跟他攀谈,得知他义务维护焦林有几十年的时间,他拉着记者的手说,“是焦书记让俺们全家有饭吃,俺们永远不会忘记焦书记。”在这片焦桐林中,我们深深感到焦裕禄并没有离开兰考人民,而是化身为这棵参天泡桐,为兰考人民撑起了另一片天!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铭记好书记,大家在歌谣中唱到: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