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赵亚夫在检查桃树发育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 响摄
头发已经花白,戴着眼镜,说话不多。第一次见到赵亚夫,他有些拘谨,但总是笑眯眯的。当到了句容市戴庄村,看着围过来请教的农民,他话明显多了,对方听不懂的,他会耐心地解释,一遍又一遍。
50多年间,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赵亚夫思考的问题简单又宏大:依靠土地、依靠农业,能不能让农民走向富裕、走向小康、走向现代化?他扎扎实实地去寻找答案,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品牌、市场营销……
农民的需要,就是研究方向
3米高的大棚里,是一架架草莓。“这个草莓夜冷育苗技术,就是赵主任带着我们在学习日本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句容当地鼎鼎有名的“草莓大王”王柏生说,这在国内是首创,使用这种技术亩增效益可达5000元。王柏生种草莓已有30年时间,从一个只会种水稻的农民,成为有名的“草莓大王”,他最感谢的人是赵亚夫。
1983年,赵亚夫与同事来到茅山老区句容白兔镇解塘村,推广现代农业。“这在当时要承担一定风险,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镇江市农科院研究员糜林说。但对赵亚夫来说,“农民的需要,就是农业科技人员的研究方向。”
第一年的露天草莓试产成功,亩产超过500公斤,效益600多元,是当时常规农作物效益的两倍多。周边农民纷纷效仿,到了1987年,白兔镇露天草莓超过7000亩,农民也因草莓富了起来。
这只是初步的成功。赵亚夫和农科所的同事们为让农民更加快速地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规模种植,1996年4个示范园在句容后白、白兔等乡镇落地,总面积2300亩,向周围农民招工,还免费传授技术。数年时间,句容鲜果种植面积成倍增长,截至本世纪初,句容鲜果已突破10万亩,出现了丁庄葡萄、茅山水蜜桃等享誉省内外的“一村一品”鲜果基地,让茅山老区百万农民通过农业实现了小康。
2006年7月,在赵亚夫主导下,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成立。戴庄村党总支书记李家斌说,经社员提名,多数村干部进入合作社,市农科院技术人员刘伟忠担任合作社副理事长,科技人员、村委会和农民“绑”在了一起。
技术人员入社,合作社有了技术保障。将村委会与合作社“合二为一”,合作社承担经济功能,村委会负责行政职能。农户仍然是合作社中坚力量,他们有权选举和罢免理事长,也有从合作社分红的权益。农民以土地入股,并继续在自家土地上耕作,多劳多得。
合作组织的优越性日益凸显,入社土地每年以1000亩数字增加。2008年,戴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与苏南农村同步达到小康标准,比预计时间早了三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万元,是2003年的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