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给青春一个奋斗的支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苗建印创新团队”的传奇故事(下)
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出发,向北驱车30多公里,有一片宁静而神秘的办公区域。神舟飞船、嫦娥卫星、北斗导航,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航天器都在这里研发、制造。这里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穿过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办公楼长长的走廊,距离会议室、电梯最远的一角,就是“苗建印创新团队”的办公室。不大的房间被十几个工位和奖状、合影、绿色植物塞得满满当当。狭窄的过道上立着几排书架,除了物理专业书籍外,还摆放着材料学、信息学、仿生学、加工技术等专业著作。这些似乎与温度并不搭界,却可以帮助团队在遭遇科研瓶颈时,找到解决难题的灵感。
在热学这个古老的学科里,苗建印创新团队用理想做支点,撬起了航天热控领域的一项项创新成果,成就了业界的一个传奇。
从教书匠到“苗首席”
“创新没有捷径,必须夯实理论和技术功底,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为生存而工作,永远只是‘打工仔’;将毕生所学融入国家发展,那才是生命的真谛。”
45岁的苗建印,总是一副自信从容的风度。同事们夸他口才好,句句经典。可他却红着脸回道:“其实,创新需要一颗安静的心。”
苗建印曾经当过教师,考研究生的时候选择了热控专业,1999年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从此一头扎进了航天热控技术的研发里,坚守创新一线16年。
在嫦娥五号研制中,流传着一个苗建印“立军令状”的故事。
嫦娥五号要在月面采样,如何控制采样“钻头”在工作时探测器系统产生的高温?时间紧、任务重,指挥部的领导心急如焚,亲自到苗建印创新团队督战。
谁承想,苗建印居然提了一个“出格”的要求。“请给我一段自我运行的创新时间,不要用型号管理的方法约束我们。时间一到,我们保证交活儿,否则我‘提头来见’!”
打破型号管理的惯例,意味着团队既没有月计划催促,也没有周报、质量分析报告等要求,进度情况“完全不可控”。
“就按你说的办!”领导竟然点头同意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放羊”。苗建印以小时为单位制定攻关计划,团队开始了“急行军”。终于,开发任务在规定时间完成,解决了嫦娥五号短时大功率载荷的热控难题,同时为我国航天器排热方法的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同事们看来,苗建印的性格“很复杂”:生活里温和谦逊,对创新苛刻严格,带徒弟倾囊相授;闲暇时他是篮球健将,工作中他又成了“拼命三郎”。
身为首席研究员,苗建印的“办公室”却只是一个狭小的普通工位,只为了方便随时与同事讨论脑子里冒出来的新点子。他曾两次主动让贤,将年轻同事推到行政岗位上锻炼成长:“我给你们让路,你们都能干了,我就不用干了。”
随着一个个世界首创、国内第一的“作品”出炉,作为总体部热控产品研发灵魂人物的“苗首席”也声名显赫。曾有公司伸出了百万年薪的“橄榄枝”,他却一口回绝:“在中国航天,我能做更有价值的事。”
不在意一时之得失,默默坚持,耐心守候。这不仅是苗建印的行事风格,也是创新团队共同的“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