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王军近照。翁志成摄(新华社发)
从沸腾的钢水到凝固的钢坯,火红的“躯体”裹挟着蒸腾的热力,被轧制、冷却、再轧制,渐渐变薄、变长,一块250毫米厚、7米多长的钢坯,从宝钢生产线上下来的时候,已延展成厚度仅1.5毫米、长1200米的优质钢板卷材,再经精加工,便成为生产资料市场的抢手货。
“人也像钢铁一样,有压力、有热力,才能成才。”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近30年,王军一直保持创新激情,专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攻克世界级难题,一个技校毕业的普通工人成为技术发明成就等身的专家,他的创新成果每年为宝钢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
要把活干好,必须动脑筋
1987年,王军从宝钢技校钳工班毕业,进了2050热轧精整线剪刃装配班。当时,生产线正开工调试,王军每天干完手上的活,就跟在外方专家后面问这问那。
一次按计划更换剪刃后,发现钢板剪切质量有点问题,调整了几次效果仍不理想。年轻的王军主动“请缨”。他轻松地在机架上拧了几下螺丝就说:好了。开机一试,果然达标。作业长很吃惊:“你小子怎么做到的?”王军道出“天机”:平时跟外方专家交流时,了解到不同规格的钢板对剪刃间隙的要求不同,今天因为这批产品比原来的薄,所以只要调整螺丝缩小剪刃间隙就可以了。这件事也给了王军启发:要把活干好,光有蛮力不行,必须动脑筋。
1999年,王军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明了他的第一个创新成果《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通过简化更换程序,既降低劳动强度,又缩短停机时间。以前更换一个剪刃,两个人需要一个半小时,采用王军的操作法后一人只用半个小时就行了。
这个方法当年被命名为“宝钢集团先进操作法”,这对王军是莫大的鼓励。从那时起, 王军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总结先进操作法5项、技术秘密26项,获国家专利168项、PCT国际专利申请4项,并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用热轧厂厂长张文学的话说:“王军就是为创新而生、为创新而活的。”
创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创新在我的生命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我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带着必胜的信念尝试,做好惨败的准备。”
说起自己的发明专利成果,王军滔滔不绝。其中,层流冷却是他的一项重大技术发明。从立项到正式开发,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的一轮轮技术提升,他为此忙活了整整10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德国和日本分别就层流冷却技术开展过研究,一直到本世纪初,才逐渐有成果面世。但要把这项技术引入国内,需要耗费2个多亿。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王军认为自己有把握攻克这一难关,便向领导提出了立项申请。当时有不少人向他泼冷水,认为他胆子太大了,万一过程中出现失误,生产线停下来,损失无法估量。
由于宝钢鼓励技术创新的氛围和王军之前所有创新应用的零失误记录,2008年,王军已经研究了3年的这个项目终于启动实施。那年,他连续3个月没回家,中秋节妻子只好带着孩子到工厂看他。
这个项目最终只投入了近千万元,而它所能带来的效益十分巨大,王军简单算了一笔账:“可以提高0.8%的钢材成材率,以500万吨一年计,足足多增了4万吨成品材。同时还可以节约水和电的用量,减少污水处理,环保成本也大大下降。”
之后的7年里,王军和他的团队对这项技术进行持续改进,最新一代技术今年将可定型并推广应用。最让王军引以为豪的是,这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从原理上就比国外技术更先进。
进创新室,要带着问题来
在王军眼中,创新从来不只是科学家和社会精英的事,同样可以成为一线工人的“专利”。在近30年的时间里,王军在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诸多创新成果替代进口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同时,他还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将自己创新的心得体会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别人,帮助许多人走上了岗位创新的道路。
为了进一步发挥王军对全院创新的引领作用,2008年,王军创新工作室成立。目前工作室有二三十名成员,以现场一线工人为主。近几年,工作室已培养出3名宝钢工人发明家。
热轧厂的员工都以能成为王军创新室成员而自豪。不过,想要留在创新室,每人每年要有1项专利和1项技术秘密。对此,成员方斌、林楠他们觉得“压力并不大”,因为在一线总能发现可优化、改进的地方,更何况大家还经常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寻找创新灵感。“我加入不到两年已经获得5个专利了。”林楠说。
如今,王军所在宝钢股份热轧厂已形成王军创新室、发明创造协会、孔利明式创新小组、全厂群众合理化建议和自主管理4个层次的群众性创新工作机制和平台。
连市劳模金字招牌闪亮生辉 | 2010-04-14 |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409) 王军 | 2010-04-14 |
长春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袁玉树:构建“... | 2010-04-14 |
宋幸福:“我发明我快乐” | 2010-04-14 |
“金点子大王”柳祥国诠释劳动的价值 | 2010-04-14 |
泰兴市总工会主席金爱萍:建功“三大战役”... | 2010-04-14 |
黄俊:依托“工作室”平台为企业降本增效 | 2010-04-14 |
杨海波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 | 2010-04-14 |
郑久强:发明创新“挣钱”上亿元(图) | 2010-04-14 |
记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王军 | 2010-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