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学生、同事眼中的黄志强:“医生就该高标准要求自己”
//www.workercn.cn2015-07-30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医生就该高标准要求自己”

——学生、同事眼中的黄志强院士

  黄志强院士一生做了多少台手术,没人知道,但是,重症监护科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记得,90多岁高龄的黄老,依然坚持来重症监护室查房,直到他再也走不动。

  解放军总医院院长任国荃说:“黄志强院士德行天下、妙手仁心,在我们心中,他就是一座大医为民、德技双馨的不朽丰碑。”

  病历上写满了拒绝

  30多年前,在位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一位年轻的医学生聆听了一位老人的课。那是一节关于急性胆囊炎的课。给学生授课的老人年约60岁,身材高大,气质儒雅,他就是当时第三军医大学里的传奇人物——被称为“镇校之宝”的胆道外科著名专家黄志强。而这位年轻的医学生,则是后来担任黄志强临终救治工作的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朱平。

  “作为一个从医70多年的老医生,他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回忆起对黄老临终前的治疗,朱平感觉到他们的每一步治疗措施都是黄老领着走的。“有时候医生们还在针对他的病情会诊,他已经想好了该如何处理自己的症状。”

  为了节省医疗资源,黄老放弃了很多常规检查。因为体谅护士的辛苦,他拒绝特级护理。黄老最后一段时期的病历上写满了拒绝,甚至连最后的抢救都被拒绝了。“您作了那么大的贡献,我们怎么能放弃呢?”朱平这样劝说黄老。黄老却说他现在已经不作贡献了,再救他也没有意义了。在去世前一天晚上,他平静地对护士说:“我如果今天能够睡过去,那是最幸福的事情,你们不要叫醒我。”

  4月24日早上8点,黄老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但意识还是清醒的。随后的一小时,黄老的脑部二氧化碳潴留、嗜睡症状明显。在老人还有意识的时候,朱平凑到他的耳边大声说:“黄老,您深吸口气!”黄志强照办了,深吸一口气,而后缓缓睡去,再没醒来。

  高标准要求自己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的卢世璧院士是黄志强多年的同事和朋友。在卢世璧看来,黄志强对临床研究极其重视。“黄院士对于每一个病例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值得所有外科医生学习。”卢世璧不止一次看到,90多岁高龄的黄院士还在坚持查房,遇到特别疑难的病症,他常常把头一天看过的片子留下来,第二天、第三天继续研究,仔细琢磨。

  1995年的一天,解放军总医院收治了一位特殊的病人。这是一位来自内蒙古身患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全国劳模。患者入院前曾在当地医院进行紧急剖腹探查手术,术后出现严重的脓毒症状,被紧急转送北京救治。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它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治疗复杂,病死率高。入院检查时,病人持续高热、昏迷,靠呼吸机维持。腹部切口已大部分裂开,胰腺体尾部和周围组织已经坏死。看着后辈医生忐忑为难的样子,黄志强院士前去对病人进行细致检查。整整三天,黄志强为研究手术方案不眠不休地工作。最终,手术获得成功。

  “医生就该高标准要求自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患者。”提起这台手术,他的学生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姜凯,就想起黄老说的这句话。

  手术间里的“定海神针”

  在护士长许多朵的心中,黄老是一位非常“稳”的医生。面对疑难杂症,他丝毫不会表露出紧张与不安,任何时候都是稳稳当当。“黄老的这种气场,会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去完成好每一次手术。”许多朵说。

  对于黄老的“稳”,麻醉师感触更深。肝胆外科手术操作起来格外复杂,但只要有黄老在,大家就都很踏实,“他是手术间里的定海神针”。在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同仁的记忆中,黄老从没急过,再紧张的手术也看不出慌张。 (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王继荣 罗国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