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敏锐直觉
从可疑迹象入手揪出凶手
“刑事案件并非全部以暴力血腥方式呈现,有时会以平静无奇形式示人,但只要你用心,直觉总会让你发现迷人面纱背后的丑恶面孔,从可疑迹象入手,犯罪嫌疑人就会浮出水面。”20年来,洪少华在侦查办案中养成了一个老侦查员特有的直觉。
2009年6月4日2时,一辆悬挂湖北宜昌牌照的轿车在沙洋县曾集镇孙店村路段翻入路边农田。驾驶人与当地群众商量抬车,商议报酬未果,弃车逃离。群众感到驾驶人行为可疑遂报警。
接警后,洪少华带队赶往到场,一面安排刑侦民警走访群众了解情况,一面安排技术民警根据车牌号码和车辆特征上网搜寻相关信息联系车主。
经初查,警方获悉,车主已失踪两天,其妻称车主从未不打招呼就夜不归宿。
凭侦查员的直觉,洪少华认为,驾驶人弃车逃跑、车主又离奇失踪两天,该案不是一宗普通刑事案件。他严格按命案现场勘查规范的要求细致勘查。
在有数十名围观群众踩踏的零乱弃车现场,洪少华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充分利用多波段、紫外光、荧光等刑事设备和技术,连续工作两天,硬是从凸凹不平的车内提取到15枚残缺指纹和3滴血迹,并在翻车现场附近一路边小卖店窗台上提取到开车男子留下的血迹,确认这是一起疑似命案。
这样一起无尸体、无杀人现场的疑难大案,对洪少华和每位技术民警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破案期间,洪少华强忍腰椎、颈椎剧烈疼痛,查询比对现场发现的15枚指纹和血迹。
经过4天连续比对,民警在数百万指纹库和DNA数据库中,比对出曾3次犯罪入狱的河南籍许某。经群众辨认,许某就是当天开车的中年男子。
确定犯罪嫌疑人落脚地后,洪少华带领追捕组成员立即驱车赶往河南,通过蹲点守候和化装侦查,在一出租屋内将许某抓获归案。
穷尽思维
不查到最后一丝可能绝不罢手
“现场最宝贵!每提取到一枚足印、指纹和血迹都是如获至宝,穷尽思维是一名优秀刑警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在洪少华眼里,谁也不知道犯罪分子在案发现场会留下什么、不知道指纹比对将在第多少个比中,将工作做到极致,寻找破案的每一个可能就显得尤为可贵。
2011年7月14日,沙洋县拾回桥镇村民陈某被人杀死在自家门前的鱼塘里。
初期,民警仅获得一条线索:有人看到村民杨某曾从陈家鱼塘边走过。民警传唤杨某,但他并不承认作案。
侦破组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洪少华现场勘查上。但现场在野外,没有一个目击证人,且案发时又下过大雨,雨水冲刷后现场没有留下明显痕迹物证,勘查难度非常大。
到达现场,洪少华匍匐在鱼塘边湿漉漉的草地上,反反复复一寸一寸勘验。两个多小时后,他终于在一片草叶上提取到一粒芝麻大小的血痕,疑似犯罪嫌疑人作案时受伤出血所遗留。
两天后的凌晨,DNA实验室技术员得出检验结果,草叶上的可疑血痕与犯罪嫌疑人杨某DNA一致。专班民警连夜将犯罪嫌疑人杨某抓获归案。
证据面前,杨某如实交代了整个犯罪过程:案发当日23时许,他窜至陈某家鱼塘旁抓青蛙,被陈某误认偷鱼,发生言语冲突后发生打斗;在一气之下,他持刀将陈某杀害。
对洪少华“榨干”现场的做法,有10年学龄的“徒弟”郭义印象深刻。
“最近一次出现场,农村变压器铜芯被盗,现场在野外,上千片硅钢片散落一地,风吹雨淋了两天才被发现。我们一瞅都傻了眼,师傅二话没说下了‘死命令’,所有的硅钢片必须全部翻起来,一片片检查有无遗留指纹,不查到最后一丝可能绝不罢手。”郭义说,师傅这股执著劲儿是自己永远要学习的技能。( 记者 刘志月 通讯员 褚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