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祖孙三代:与贵州交通事业一起成长
//www.workercn.cn2015-11-21来源: 劳动时报
分享到:更多

  铁路之家的“安全梦”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铁路之家”:31岁的傅文婷是贵阳电务段的一名职工,她的爷爷、父亲也是铁路工人。他们在火车轰隆隆滚过的半个多世纪里,见证了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贵州铁路的巨变。

  爷爷傅克明,今年81岁,身体依然硬朗、精神矍铄。1950年,16岁的爷爷参加铁道兵,1952年6月从剿匪战场上下来,考入四川资阳铁路职工学校,毕业后来到成都电务段。1966年冬天,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支援贵州铁路建设号召,来到沪昆(贵昆)铁路。爷爷先后当过通讯员、文书、通信工、工长、中修队队长,默默无闻地工作了33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铁路”。

  傅文婷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述辛勤的铁道工程兵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住的是用竹笆篾建成的临时房屋,冬天难防三九严寒,夏天难御蚊虫叮咬。啃着馒头,就着稀饭、白菜、青菜,风餐露宿,逢山凿路,遇水搭桥,开山劈石,用锹挖镐刨炮崩,修建隧道,用钢钎、大锤打眼,火把、马灯照明,芭蕉叶人工扇风驱烟,肩挑人抬运沙石,建成成渝、沪昆(贵昆)铁路的故事。

  记忆里蒸汽机车充满了古典的诗意。那漆黑庞大的车体裸露着内脏,红色车轮上的大力臂和那细小的螺丝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厚重的金属感,像拉犁喘着粗气的黄牛,承载货物,奋力爬坡;拥挤闷热的绿皮车厢里,多得人挨人、脚挨脚,像下饺子一样……

  从事铁路工作,爷爷干电务通信时间最长,“电务通信工作就是确保铁路电话通讯设备畅通。以前电务通讯设备较落后,从手摇的电话机,到各站电话、自动电话、音频电话,确保通讯设备良好,凭得就是过硬业务和责任心。”

  爸爸傅森林,1974年工作,1977年进入铁路,当过扳道员,值班员。

  当初的湘黔(沪昆)铁路,火车进站信号白天是两块红黄相间的臂板信号,夜间则是以煤油灯为光源,红灯停车,绿灯通过。身为扳道员的爸爸最怕寒冬腊月的冰天雪地或刮风下雨的雨雾天气,遇到这种情况,火车司机恨不得把半个身子探出车外,识别、瞭望信号。而扳道员为防止煤油灯熄灭,一个晚上要跑好几趟。北风凛冽,冰雪刺骨,爸爸没有退缩,默默坚守在本职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

  以前,火车启动靠的是人工操作、指挥,从挂信号灯、人工扳道,到信号旗、红绿灯接发客货列车。车站使用的是纸板票,售票人员打票程序比较复杂,一张票要花几分钟才能售出。现在微机售票不仅缩短了时间,而且各大城市还增设了火车票代售点,实现了异地售票、电话订票、网上购票等,极大方便了旅客。

  过去站台工作人员每人拿着大喇叭,胸前挂着哨子,使劲吼着嗓门与同事联系,维持上车秩序。如今他们都拿着携带方便的对讲机,联系起来异常方便。当时的人工操作扳道、接发客货列车,到如今的电脑控制,每条股道,列车在什么地方,荧屏上清晰可见,只要轻轻点一下鼠标,开放信号,排列进路,每条进路互相联锁,其它车辆不能进入,铁路行车安全有了可靠保证。

  在父辈们的影响下,2006年,傅文婷从兰州交通大学毕业,也成为了一名铁路人。

  电务段的职责是负责管理和维护列车在运行途中的地面信号与机车信号及道岔正常工作,通俗点讲,就是负责铁路“交通红绿灯”的单位。多年来在铁路内部,电务段有着“火车‘千里眼’、‘顺风耳’”这样的美誉。但是,在傅文婷看来,她从事的职业远没有那么神圣,“尽职尽责当好铁道‘守门员’!”她给自己定了这样的标准。

  如今,爷爷已离开工作岗位31年,但一有机会祖孙三代都欢聚在一起畅谈,聊聊生活和工作,聊聊铁路巨大的变化,也聊聊对铁路及工友们之间的感情,追忆过去,畅想未来。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的工作理念始终铭记在祖孙三代人的心中。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