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一位抗日烈士眷属的文化传承
//www.workercn.cn2016-04-05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延续濒临失传的技艺

  

  郭于鸣的侄子郭安民,为了留住这段光荣历史,潜心钻研印刷技术。

  

  6年的探索,郭安民研究的环保水性墨实现了传统水印技术与现代机器印刷的结合,并于2004年10月正式获得了国家专利。采用这种墨印刷出来的产品,字迹清晰,墨香常新。可字迹印在宣纸上,保存寿命却不及传统麻纸。于是,郭安民再度将精力投入到麻纸的研究和生产中。

  

  多年探索,郭安民发现定襄县蒋村麻纸历史悠久,生产工艺成熟,但这些麻纸只是用于裱糊顶棚和窗户,达不到印刷要求。为了改进蒋村麻纸,郭安民又于2006年成立了定襄蒋村麻纸研究所。经过数年努力,终于使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得到创新延续。

  

  一个是水墨保真印刷技术,一个是传统麻纸制造工艺。2010年,当郭安民将这两项技术摆到上海世博会展台上时,中外专家一片哗然。许多国内外参观者看到在蒋村麻纸上用水印技术复制印刷的王羲之《兰亭序》、唐太宗《贞观宝翰》《绛帖》时都赞不绝口,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突破性继承和创新。

  

  2011年以来,有关部门对郭安民拥有的水墨印刷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该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潜力。同时,麻纸制作技艺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老馆长任继愈先生对郭安民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亲笔致信山西省相关部门,推荐郭安民的发明创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冯骥才鼓励郭安民创办中国最大的水印基地。

  

  一张泛黄的新闻纸,串联起了一位卓越的新闻记者和一位执着的发明家。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本报通讯员 葛宝庆 本报记者 李建斌)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