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燃尽生命耀太行
——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
▲ 李保国(中)在岗底村为果农传授苹果套袋技术。(资料图片)
▲ 李保国(右)向果农传授富岗苹果的摘果技术。 (资料图片)
◀ 李保国在日本学习现代化果树管理技术。 (资料图片)
5月20日,有着2300个座位的河北会堂座无虚席,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不少听众泪流满面,会场上掌声经久不息。
李保国是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他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每年在太行山、燕山“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多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被山区农民称为科技“财神”。
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经济日报》记者来到李保国家中深入采访,并在报纸重要位置做出连续报道。日前,记者再次深入河北,寻找李保国教授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巍巍太行,万木葱茏。李保国教授的骨灰,已被太行山区各地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了他生前为之奋斗、为之牵挂的土地上。‘愿做太行一棵树’的他,已经化作群山中千林万木,在这里扎根生发。”李保国的一位生前好友说。
一种理念生根发芽——
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5月18日,在邢台县宋家庄镇富家坡村果园里,王海玉被果农围住。他一边做示范,一边给农民讲解苹果套袋技术,言语明晰、动作熟练。
“我可不是什么专家教授,只是浆水镇河东村的果农。”王海玉怕记者误会忙着解释,“这是李保国老师教我的技术”。
为农民讲解时,这位“土专家”不时冒出句话:“干啥都得讲科学,不服不行。”他说,这是李保国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
“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必须让技术长在泥土里。”这是李保国生前常说的话。踏遍沟沟坎坎,穿越山林河流,李保国不懈追寻着,“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区“蓄、集、整、改、排”防洪减灾工程技术……李保国研究出一系列治山新法,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邢台县前南峪村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所属的浆水镇从贫穷镇变成了富裕镇。
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草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这些技术成就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一系列名优产品,成为山区群众致富的“聚宝盆”。
他说,只有让千百万山区农民切实掌握科学技术,才能让一片片野岭荒坡变成金山银库。这位山区治理专家,将自己变成一名接地气的“农技人”。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疏果、剪枝、套袋,哪项技术不是按李老师教的去做?可刚开始时不接受啊,不信他。”侍弄着自家8亩精品果园的内丘县岗底村果农王建敏,去年还去山西省左权县作技术指导,可当初他就是不相信李保国,“这么多的小苹果疏下来哪还有产量啊!还要给小苹果套袋,太可笑了”。
为让农民接受这些技术,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搞实验:“给苹果套袋,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为让村民掌握技术要领,他抻着农民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果农;为让128道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惠及更多农民,他请人将每道工序写成故事,印成书,免费发放……带着铺盖卷,他在岗底村一待就是7年,创造出“一个卖百元”的富岗苹果神话,为村民开辟了一条集种植和经营于一体的致富路。
李保国生前常说:“我的愿望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现实正在向他期望的方向发展。30多年来,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直接帮扶村庄40多个,间接带动百余村庄发展。
在邢台县浆水村,李保国生前带出的33户技术示范户,正按照他传授的全套科学管理技术指导600余户果农进行果树管理。
“李老师虽然走了,但他科技兴农的理念已经扎根在农民心里。”浆水村党支部书记王卫良这些天正为全村果品注册无公害绿色产品商标而奔忙,“统一管理,无公害技术,提升林果产品附加值……李老师教的这些我们一定坚持做下去”。
“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昨凌晨逝世 | 2016-04-11 |
河北各界干部群众追思李保国教授 学习“新... | 2016-04-11 |
李保国:太行山上书写传奇人生 | 2016-04-11 |
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一位知识... | 2016-04-11 |
践行“两学一做” 全体党员要向李保国学什... | 2016-04-11 |
追记李保国:舍不下的绿山富民梦 | 2016-04-11 |
中宣部授予李保国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 2016-04-11 |
李保国:“我见不得老百姓穷”(图) | 2016-04-11 |
“牛人”李保国 | 2016-04-11 |
短评:时代呼唤千万个李保国 | 2016-0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