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宋家慧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理事长,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顾问、仲裁员,中国载人航天着陆场副总指挥等职。
当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马达加斯加海峡、好望角、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等等散布在斑斓地图上让人神往的地名成为脚下一个个坚实目的地;当广袤无边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海面、密集闪耀的恒星、喷薄而出的晨光成为交替不息恒定不变的风光……一个远洋“掌舵手”又将重新起航。
正如诗意不能掩盖孤独,美好也无法屏蔽风险。远洋航行终究是冒险者的行动,星辰大海也只会是勇敢者的征途。
“船长”宋家慧,正是冒险者、勇敢者中的一个。
“‘永盛’轮正在拉普捷夫海勇往向前!”
2013年9月5日,北纬72度,东经33度,巴伦支海,晴天、轻云。“永盛”轮在北极圈内继续航行,60岁的宋家慧向船后远处眺望,发现船已经出了北冰洋的云盖,他看到了云盖的边缘。因为要研究到鹿特丹的航线、海图,他4点钟就起床了。
就快就到鹿特丹,宋家慧感慨,这是一次“与时间的邂逅”———
23年前的12月,宋家慧驾驶中国第一艘超大型油轮“前进湖”,满载28万长吨伊朗轻质原油,从伊朗哈尔克岛起航。因为还没找到原油买家,一时未能确定目的港,“前进湖”不得不在西班牙CADIZ海湾抛了半个月锚,后再续航,并于1991年1月6日抵达鹿特丹“完成使命”。8日下船,带领30名船员乘机返回中国。从此告别了他十几年的远洋船员生涯。
这一刻,他与自己的远洋生涯“重逢”在鹿特丹。
作为“永盛”号首航北极专家团中的一员,时任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的宋家慧在耳顺之年再次踏上航程。经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救捞局,航母“瓦良格”、“神舟”载人航天飞船海上救援保障等诸多工作和经历打磨,行进在远洋,他的心态已有太多不同。
在他的航行日记里,既有更多专业技术的解读,有更多人员培训、管理的体会,有对安全的严谨苛求,还有了一种对远洋航行“站在高处”的观察,对自然的敬畏、对从前忽略的细节的赞美,甚至有心情写下散文,抒写心中激昂和对两岁小孙子的想念。
“拉普捷夫海静悄水面上,六面荧光、七彩斑斓,酷似极地仙境,倍感心旷神怡!”“海豹戏水,成双成对,海鸟翱翔,点线相连!”“怎奈爱孙不在,满腔热血,顿入冰山,感慨万千,海天遗憾!”……远航感受不同,情怀却如一始终。
在30多年前开启远洋之旅时,在40年前选择航海系时,甚至作为一个渔民的孩子在海边出生之时,海洋和远方,就已经种在了宋家慧心里。
宋家慧说自己小时候是“还不会说话就已经会游泳”的孩子,海洋是“基因”。因此,1976年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面临“留校当体育老师还是到遥远的广州当远洋船员”抉择时,他毅然决定“向南去”。
因为这个“逐梦”的选择在人生中意义重大,过去40年,宋家慧至今还记得其中每个细节。
1976年3月,北方还是很冷,宋家慧穿着厚厚的冬装踏上火车,从大连挤挤攘攘20多个小时,到达北京。因为没有买到最近的去广州的车票,在亲戚家借住两天后,宋家慧继续他的广州报到之旅。又轰轰隆隆40多个小时,终于抵达目的地。3月的岭南,夏已初现,棉衣棉裤裹身的宋家慧满头大汗,心里却异常坚定。
到了中国远洋总公司广州分公司所在地——滨江西路72号,人事调配员李小男看着眼前这个一米八多大个的北方小伙,说:你这么年轻啊,不到30岁就可以当船长。
当船长!一个第一次见的同事的“随口一说”,朦朦胧胧成为年轻的宋家慧开启职业生涯后第一个“进阶版”目标。
“我来自中国大陆”
因为追求、因为坚定,认真的大连小伙宋家慧在1982年初,未满29岁,便当上了梦寐以求的远洋船长——一艘远洋航船的掌舵手,在浩瀚大洋中勇往直前、使命必达。
从此,宋家慧和他驾驶的航船,也成为蓝色星球上,向着目标一步步靠近的星星点点中的一个。这让他感到有力、自由、坚强,也让他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来自何处———
1990年,作为中国首位30万吨级航船的船长,宋家慧驾驶“前进湖”号行进到波斯湾,进港装货。港口引航员的苏格兰人看到黄皮肤、穿着制服、高大的宋家慧,好奇不已,“Japanese?Singapore?HongKong?”连续发问。
“No,I’mChinesefromChinamainland”
回忆起这段,宋家慧用发音精准的英文再现了当时的经历,“做一个能为国争光的中国人是多么自豪啊。我要明确告诉他,我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也有年轻的30万吨级船长,我们也能开这么大的船,我背后有强大的国家支持着我。”
随着航船目的地越来越多,遍布世界各地,宋家慧的“中国意识”也愈发强烈。他曾在一些国际论坛发言时诙谐说,“我20岁才知道世界上有英文这个语种”。“但我胆子大,敢讲,愿意讲。我知道,只有说好英文,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讲‘中国故事’啊!”
属于宋家慧自己的“中国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做船长那些年,也就是船的故事。而船的故事,也不再是只有“豪情与壮志”,还有了“危险和枯燥”。
1984年9月,从美国航行回到大连港时,船员们都已有5个月没见到家人,归心似箭。先批可以回家的船员已经登上靠在大船船舷的交通拖轮,焦急等待,宋家慧与港口方面办理好进口“联检”手续后,也很快走向拖轮。
“不好!天气不对!”宋家慧走到大船甲板,看到的却是“海上长涌、乌云翻滚”,凭着丰富的航海经验,立即决定,留在船上!“没有接到天气预报说有异常天气啊。”老轨还对船长的决定有点疑惑,但也决定和船长一起,放弃回家的机会,通知交通拖轮“解开缆绳,你们先回家!”
结果不出所料,交通拖轮刚刚驶离大船不久,高频电话就传出84年9号台风直袭大连港的警告消息。港口天翻地覆,人员财产损失惨重。但因为宋家慧的“不侥幸”,带领船员提前采取了有效防范措施,确保了船舶安全。
“当时心里还是很遗憾的,好久没回家了,当时我的儿子也才两三岁。”宋家慧说,船员的生活就是一场一场的远行。“结婚后第二个月就出发了,等回到家,儿子都已经出生一个多月了。”
“怎么把信寄给你?撒到海里飘过去吗?”上世纪80年代,通信也还非常不便,宋家慧的爱人还调侃过他关于沟通联络的事。那时候,船员家属们寄信,都需要先寄到船只所属公司,再由公司派送到不同港口,那里有代理公司帮船员们派信。“但是往往信送到新加坡,人却已经到了南非……”而后面收到信,常常已经攒了十几封了。从哪封看起呢?宋家慧嘱咐爱人在每封信后面标好时间,这样他收到一打信的时候,会按时间排开,一封一封“打开对家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