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有人说,大学教授就是坐拥书城“之乎者也”,或者窗前月下浅吟低唱,而他,却把自己变成农民,“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和农民没啥两样”;
有人说,研究是书斋里的学问,成果是等身的著作,而他,却醉心于荒山秃岭之间叩石垦壤,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剪枝、疏果,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有人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是换取个人财富的最好筹码,而他,却将几十项先进技术拱手相送,从没有要过农民一分钱,更没有拿过任何公司的股份……
李保国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精神境界,告诉人们什么才是优秀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和责任、作为和担当。
我们走进巍巍太行,在山山水水、沟沟壑壑间仔细探寻那个“农民教授”李保国,苦苦思索“为什么是李保国?”
(一)
读万卷书,所学何事?
——“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我是科技工作者,我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广大农民从这种贫苦生活中解放出来。”
——“我想做有意义的大事,不想围绕着小事转悠,当然我眼里大事小事的区别可能跟别人不太一样。”
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李保国用语言更用行动作出这样的回答。
没有什么比人生道路的选择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情怀,也没什么比价值追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境界。
1981年3月,刚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20多天的李保国就来到了邢台县前南峪,并在这里扎根。从此,他35年不停地奔波在太行山深处,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用责任和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并和全省许多科技工作者一起,走出了影响深远的“太行山道路”。
为什么好不容易跳出了农村,却又回到山沟?为什么刚刚成为大学教师,却又做回“农民”?
“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 “我学的东西,就农村用得着,不到农村我学这个还有什么意义?”“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老百姓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正是基于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数优秀知识分子埋头苦干,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1931年,惊闻“9·18”事变的钱伟长在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第二天,决定弃文从理,立志将来制造飞机、大炮、坦克,抗外侮、雪国耻;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初期,为承担起求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责任,数万名知识分子奔向延安,汇聚成浩浩荡荡的“圣地洪流”;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一批又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高唱着这首歌,志愿到祖国西部奉献青春,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知识分子不同的使命;不同时期的优秀知识分子,都以担当历史使命来体现自己的家国情怀。
今天,当全新的历史使命摆在面前,广大知识分子只有像李保国一样,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摆脱“躲进小楼”的“小我”,追求“天下为公”的“大我”,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把聪明才智奉献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使命,才能守正道、持公义,让知识闪光,让自己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