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三)
拥有知识让人羡慕,拥有美德让人尊重,同时拥有知识和美德则让人信服和爱戴。
为什么生前百姓亲他、靠他、依赖他;身后百姓想他、疼他、缅怀他?“我懂科技,又不图挣他们的钱,就是要帮他们富起来——我脚底下有根。”
“我脚底下有根”,这“根”来自于无私——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不求任何物质回报;来自于奉献——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忍得了别离、舍得下亲情,献得了青春甚至生命。
了解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追随时间的脚步,看他的美德善行表现于一时一事,还是贯穿于一生一世——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李保国和爱人一起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岳母和儿子一起接到了没水没电的大山里,一住就是4年:儿子哭着喊着要回市里上幼儿园,他们狠着心把孩子硬拽下车;一个炸山造林的炮眼没响,李保国独自一人走出掩体,拆除引信……
1996年,李保国带着铺盖卷来到遭受严重水灾的内丘县岗底村,面对群众对剪枝技术的质疑,他说:“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为了推广“套袋”技术,他自掏腰包购买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如今,富岗苹果成了“一个极品果儿卖到100块钱”的金苹果,岗底村成了人均收入三万多元的小康村,而李保国却“没拿过岗底百姓一分钱”……
2007年,李保国被确诊患上了疲劳性冠心病,心脏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手术。但在得知搭桥后需要卧床休养时,李保国说,卧床休养了还怎么干事?此后,他拖着病体,在太行深处爬山下沟,在全省各地来回奔波,直至生命的尽头——“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4月8日,顺平—保定……”这就是李保国今年4月份的日程表。
利之所在,惟国惟民;义之所在,忘我忘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小鸟的翅膀如果系上黄金,就不能翱翔;一个知识分子如果把钱看得太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当年,在总结“太行山道路”时,有一位老教授曾这样说。
“在一群人里面,你的知识比大家多一点,只有你把多的那一部分奉献给大家,那才叫知识分子。”——面对“用知识赚钱”思想,有学者曾这样定义自己心目中的知识分子。
李保国正是用“不为名来、不为利往”的淡泊,让知识生长出有力的翅膀,飞遍太行山的沟沟壑壑,撒下绿色、文明、富裕的种子;正是用无我忘我、无欲无私的奉献,让自己始终朝着为国为民的方向一路前行,在燕赵大地上留下当代优秀知识分子的高大身影和扎实足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伟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懈奋斗。”“知识分子对知识、对技术掌握得比较多,对自然、对社会了解得比较深,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盛夏的前南峪万顷澄碧、果木飘香。这个李保国扎根太行的地理起点,用从“种啥都不长”到“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情操、事迹和贡献,也传递出激荡人心的讯息——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眼前正是知识分子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时代;
当千千万万个李保国式的优秀知识分子如潮涌现,在筑梦圆梦的路上,我们就有了更加强劲的力量!(记者 安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