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本报记者 张北 摄
我叫丁云杰,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一碳化学与精细化工催化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91年在大连化物所获博士学位。1995~1998年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化工系做博士后,1999年回国到大连化物所工作至今。今天,我有幸获得辽宁省先进工作者这么高的荣誉,发自内心地感谢组织多年的培养。借此机会,将我的成长经历和工作情况向大家做简要汇报。
一、与祖国共命运是我最大的幸福
远在学生时期,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不惜放弃国外的优越环境和待遇,冲破百般险阻坚决回国,并为国家建设发展奋斗一生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我,那时我就立下志向,将来我也要当他们那样的科学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在美国完成博士后时,当地一些研究机构以高薪挽留,我不为所动,毅然回国,因为我深知,祖国才是我需要用一生回报的地方,更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
回国这18年,正好赶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热潮,我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为科技兴辽贡献我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我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200余件,授权专利60余件,其中国际专利6件;发表著作3部,其中主编专著《煤制乙醇技术》是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完成国内或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化科研成果十余项,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有人问我,如果不回国成就是否会更大?我说,如果不回国,我的成就和待遇有可能比在国内好,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幸福,因为,我是在为自己的国家服务,我的人生价值和辛勤劳动得到了祖国和人民的肯定,今天又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这才是我最想要的幸福。
二、科技报国是我唯一的追求
多年来,我带领科研团队,把目标锁定在赶超世界一流、解决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上,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研究组也成为本领域国内外最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之一。
2011年8月,我主持研制的国内首套清洁法生产乙二胺3万吨/年的工业化装置开车成功,年创产值6亿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开始技术出口,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煤基合成气制乙醇技术研发”的创新成果,不仅超过了美国塞拉尼斯(Celanese)公司的水平,而且对减少我国粮食工业消耗和缓解石油资源紧缺具有战略意义。现在,世界首套千吨级生产工艺已经通过中试,并与天津渤化集团签订了30万吨/年乙醇的工业示范合同,标志着工业化生产的成功起步。
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攻克了合成气直接制成品柴油这个世界上攻关近百年的难题。该成果不仅有效缩短了合成油的工艺路线,合成油装置的投资成本也降低了10~15%,运行成本降低了5%。随着世界上首套15万吨/年技术工业示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独有的一项新技术诞生了。
多年来,作为博士生导师,我还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始终坚持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真诚育人。尽管工作繁忙,但我对每个学生的课题、实验方案、研究进展都了如指掌,经常和学生们交流,提出指导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他们眼里我不只是导师,更像一位知心的老大哥。我就是用这种言传身教,感染和激励我的学生做一个爱祖国、有理想、有责任感、态度严谨的科研人。如今,他们大多数都已成为国内科研战线的骨干,很多人已经取得了不斐的科研成就,这是让我最开心的事情。
各位领导、同志们,辽宁新一轮振兴的巨轮已经启航,我要以荣获省先进工作者称号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做出一个科技工作者最大的贡献!(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丁云杰)
吴美蓉:我国女航天专家首获国际宇航科学界... | 2014-01-12 |
走近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 2014-01-12 |
陈子元的四个“第一” | 2014-01-12 |
50年代英雄回望:奠定共和国精神基石(组... | 2014-01-12 |
测绘人: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 | 2014-01-12 |
航天功臣王希季:94岁仍是“创客” | 2014-01-12 |
叶正大:一代飞机一代魂(组图) | 2014-01-12 |
陈能宽的创新启示 | 2014-01-12 |
学人小传:茅以升 | 2014-01-12 |
王众托:我与祖国同呼吸 共命运(图) | 2014-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