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扶不扶”怎么就成了问题?诬告好心人是不是该判刑?
//www.workercn.cn2014-03-05来源: 扬子晚报
分享到:更多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晓蓓:

  扶就好,做好事不需要顾忌

  “只要扶就是好的,做好事不需要顾忌。”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晓蓓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去扶一把是非常自然的行动,就应该去扶。

  不过,她坦言现在生活中也存在着本来是好心做好事,但最后出现受委屈的状况。“所以,一些人可能会事先拍照以免误解,我认为这样做也无可非议,只要是把人扶起来了,就是好的。”

  吴晓蓓代表认为,做好事不需要统一的标准,做好事的行为不需要固化。“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如果碰到这种事情,我想都会去扶的。”吴晓蓓代表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现在社会上还是正能量多,不能因为怕被碰瓷就不去做好事。

  是谁造成这个纠结?

  是教育的问题吗?幼儿园长答:

  老师教育孩子要关心帮助小伙伴

  在多起关于“扶不扶”事件的新闻中,学生常常成为被褒扬的对象,但也有因为扶了而被赖上难以自证清白的状况。面对这一两难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怎么告诉孩子做出选择?

  谈到扶不扶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浦口区霞光幼儿园园长蒋宇霞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她肯定会扶,但当她面临这种状况,会邀请或倡议旁边的人一起做这件事情,“一方面人多力量大,能提供更多的救护和帮助,同时也避免后期的‘隐患’。”

  她说,现在幼儿园的课程,包括社会课、思想教育、行为教育都会教育孩子们学会关心、互助和分享,当别的小朋友遇到困难时,孩子们会主动关心,提供帮助。

  “我们会通过故事、游戏、目睹的事情,有计划地、随时随机地让孩子知道要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蒋宇霞代表举例说,比如一个孩子在活动中不舒服、或者感冒呕吐了,在老师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关心安慰生病的小伙伴。

  是环境的问题吗?北大副校长答:

  社会告诉孩子的有时完全相反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浦口区霞光幼儿园园长蒋宇霞也坦言,孩子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都是正向的,但学校之外,有时候社会的引导、家长的引导跟学校的教育有可能不一致。

  在这个扶不扶的问题上,学校教育应该如何教好孩子,同时又保护孩子?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柯杨直言这个太难,“我觉得底线还是应该坚守的,这种扶了赖他还是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吧,要这么泛泛的说,学校应该坚持这样的教育。”但她强调,我们的教育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课堂上教的东西会脱离实际,整个社会的状况决定了教育的好与坏。

  “教育有时特别苍白无力,特别失望的是,你告诉学生的东西,社会告诉学生是相反的,其实学生挺难受的。”柯杨感慨道。

  是媒体的问题吗?资深记者答:

  扶不扶争议,媒体没推波助澜

  对于“扶不扶”的话题,资深调查记者、北京青年报深度部副主任李晨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固然有个别媒体表现不佳,但总体来讲,媒体还是客观记录,其角色没有变化,“不认同有人说这个局面是媒体推波助澜导致”的声音。

  李晨举了他的亲身经历,大概两三年前,他出小区,就看见一个人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很快一圈人围上,但无一敢上前拉一把。

  “我也不太敢啊”,李晨说,“什么情况你都搞不清楚,扶出问题了怎么办?比如说加重对方伤情了,你能负责吗?”李晨的第一反应是打110,他的理由是警察毕竟处理这类事情更有经验,而且能查倒地者的身份,迅速通知其家人、送到合适的医院等等。

  李晨表示,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类似的事情后,才会觉察到所谓“扶不扶”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是说你扶起来就好,不扶就不是人,道德低下。”而回顾到传媒专业上,他认为媒体在这件事情中的表现,还是在其职责范围内,“我们就是记录嘛。”

  李晨表示,媒体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大家不是说导致现在这个局面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媒体报道了很多扶了老人反被讹诈,这个我肯定不认同”,李晨表示,不能把根源归结到媒体身上,“难道我天天报道风花雪月,整个世界就太平了,不可能啊!”“根源还是在社会上,这当然是另外一个大的话题了。”李晨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