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庄稼得了病,他一眼就能判断出病因,人称“一眼准”;找他问农技问题,保准“一问灵”;他30年义务为乡亲服务,被乡亲亲切地称为“庄稼医生”——
王玉根:“我的时间表里没农闲”
王玉根(中)在田间指导农民种植辣椒。资料片
他为庄稼看病“一眼准”
“嘟嘟……”一辆摩托车呼啸而至,停车、熄火、跳下、支好车,一系列动作做得干净利索。看其风风火火的做派,完全像一个毛头小伙儿。其实,他就是现年69岁的冀州市首位高级农艺师王玉根。
“不好意思,回来晚了,刚去帮魏村老米消灭棉花上的红蜘蛛了。”近日,记者在该市周村镇李张周村见到王玉根时,他刚义务帮老乡的庄稼看了病,黄色T恤扎在污点斑斑的黑色裤子里,布鞋上还沾着泥。“农忙时给庄稼看病,农闲时教乡亲农业技术。”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王玉根说,“我的时间表里没农闲”。据了解,王玉根已经坚持30年义务指导乡亲种田,传播农业技术,被亲切称为“庄稼医生”。
“我家种的6亩棉花,竟有一小半棉苗发蔫,有的快成死苗了。”近日,该市漳淮乡孔村农民张云福遇到一件麻烦事,于是他赶紧找王玉根帮忙。“这是低温高湿造成的立枯病,赶紧进行中耕。”老王一眼便找出病因。没几天,发蔫的棉苗全都挺了起来,快成死苗的又都绿了起来。
这样的问题,30年来,老王不知道解决了多少。他在多年的实践和钻研中练就了两手绝活:不管庄稼得了啥病,他看一眼就能判断出病情病因,并对症下药,人称“一眼准”;不管乡亲问老王啥农技问题,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保准“一问灵”。而30年前,他在农技方面却是一个彻底的门外汉。
1984年,看到农民购买农资困难,时任李张周村党支部书记的王玉根便成立了周村镇农技站,以方便附近农民购买农资。但没想到,农技站开张当年就遇到了麻烦。
当年秋天,使用该农技站玉米种子的部分农民,拿着绿绿的玉米秸秆来找王玉根,认为玉米种子有问题,因为玉米突然停止生长了。刚入行的老王不懂技术,只好四处找专家求教。专家给出的结论是:种子没问题,原因是种得太早,玉米患上了粗缩病。“尽管后来进行了喷药等挽救措施,但每亩地还是损失了100元左右。”老王说。
现实的教训让老王意识到了农技的重要性,也坚定了他学习农技的决心。为了掌握专业的农技知识,他报名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班,进行了为期3年的系统学习。
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一个个新问题,他购买农技图书、订阅科技报纸,做读书笔记、做剪报,并在自家地里做试验。在他书房里,记者看到他整理的有关农技的笔记、剪报多达几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