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张慈中:解放前“小开”变装帧大家 曾为毛泽东做肖像画
//www.workercn.cn2014-06-02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小开”北上记

张慈中近影。

  人物小传

  张慈中,新中国第一代书籍装帧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毛泽东选集》、《列宁全集》等经典书籍的装帧设计者。1924年出生在上海枫泾,今年90岁。

  1940年,不满16岁的我走进上海联合广告公司,这个公司就在申报馆(《解放日报》原址之一)内,我的设计生涯与申报馆密不可分,说来与贵报颇有缘分。我自幼顽皮得很,不好好读书,喜欢画画,这方面的天赋显得非常突出。在联合广告公司实习3个月时,欧米茄老板对我设计的欧米茄挂表很满意,还送了我一块挂表。公司老板也因此将我转成正式职工,从此我闯荡在广告界。

  1949年春天,社会在动荡中。大家纷纷传说解放军要过江了。上海的不少老板撤离了大陆,公司老板也劝我走,他们看中的是我的设计技术,说到了香港或者台湾,还请我做设计师。我那时内心满是犹豫,走还是留?当时尚有数笔广告费没有收回,另外,考虑到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是资本家,也许革命不会革到我头上。思来想去,最后决定留下来。

  上海的解放是悄无声息的。只记得一觉醒来,推开窗户,解放军齐刷刷坐在路边。这是共产党给我的第一印象,有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半个月后,朋友朱培德给我介绍了桩生意。他有一个朋友,我也认识,是家西餐厅的服务员,这时才晓得他是地下党,是上海接收工作组成员。他找我画一幅1.5米×2米的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肖像画。我承诺四天完工,但要求20块银元的报酬。画好后,朱培德给了我2块银元,作为做画框及油画材料的工本费,至于稿费嘛,就算对革命的贡献了。我当时脑子里还是商人那一套,为此非常生气。

  上海美协成立后,我成为了第一批会员。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下辖的新华书店总管理处成立,亟需设计人才,来上海招人,上海美协推荐我去应考。北京来负责招聘的是邹雅同志,他是延安出身的老革命。给我的考试题目是:上海解放。这个题目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在百老汇大厦眺望上海市民庆祝解放的欢快场面立刻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仅用了半个小时画就成功了。邹雅看了看画,又看了看我,连声说:“很好,很好,我带回北京评审,你等华东新华书店管理处转告通知。”

  很快,去北京报到的通知就来了。我其实对去北京兴趣不大,就说冬天北方太冷,北京那边表态可以等到天气转暖再去。到了1950年5月,北京方面又催我报到,连铺保都准备好了。铺保就是找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商店作担保,有什么问题由商铺承担。我这时才想起咨询待遇,答复是,别人是供给制,你是工资制,工资是375斤小米的市价。于是,我离开了故乡上海,北上工作。刚到北京,我又闹情绪要求回上海。主管领导邹雅问我为什么,我面有难色:天天吃馒头、窝窝头,我这个南方人实在不习惯。他接着问:还有什么?我说:在上海我住一套房子,这里是6个人一间屋,晚上我要思考问题,室友却打扑克、唱京戏,吵得不行。他听后笑了笑:还有吗?我又说:我的办公桌没人给收拾。邹雅表态:“三天后给你解决,解决不了你再回上海。 ”

  第二天开始,我顿顿有米饭,房间也调了单间,就剩最后的办公桌整理问题了。我调皮的劲头又上来了,心想:看你邹雅怎么收场!第三天早上,我刚进办公室,来了一个小男孩给我收拾桌子。我看这个男孩不是单位的人,就问他是谁。原来这孩子跟着他父亲在单位门前卖烤红薯,邹雅出钱请他每天来给我收拾办公桌。这下我彻底服了,一门心思干工作了。抗美援朝开始了,邹雅让我满街写标语,我便找他报名,要求上前线。可邹雅却说:打仗是要死人的,你还没有这个资格,你不是党员不是团员,轮不到你。这时,我对共产党更加刮目相看。死人的事他们冲在前,吃饭、住房先顾着老百姓,让人敬佩。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要向建交国递交国徽、国旗、国歌样本,但国徽刚设计出来后,颜色总印不好,发灰,不鲜亮。领导让我去解决。当时,印刷国徽是在印钞厂用凸版印制的,我看了全部流程后,找出了问题。我提议把国徽的立体稿子用黄色打底,然后不等干的时候撒上金粉再用黄色印一遍,把它压牢。印厂的厂长不相信也不同意这种方法。我很强硬:“这是上面派下来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你看着办吧。 ”他没办法,照着试了一遍,结果激动得不行。拿着刚印制出的样品,我火速送给邹雅看,他也非常激动,让我亲自向周总理汇报。总理看后特别满意,要求见我,一看我就笑了:“还是个小鬼啊。 ”然后布置我,请你们领导加印100张送到总理办公室。三年后,在一次活动上,总理竟然一眼认出了我,“你是搞装帧的小张吧。 ”那天我兴奋极了,把皮手套和皮帽子都弄丢了。

  1949年是我们国家的新生,也是我的新生。我从解放前一个穿西装皮鞋的“小开”,换上了蓝布列宁装;从一个自由职业的美术工作者,转变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干部。我有幸见证了我们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独立富强。讲述我的故事,也是希望我们国家经历过的苦难、屈辱、奋斗、辉煌,不要被遗忘。

  采访手记

  采访张慈中的当日,他还在工作,挺拔的腰板、矍铄的精气神,实在让我无法把他同90岁的老者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老人,出生就带着戏剧冲突。姐姐出生两小时后,母亲还是腹痛难忍,接生婆再次返回,才发现还有一个胎儿,这就是张慈中。父亲笑称他为“多余的人”。他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他在美术老师就不敢动笔了。他十几岁就在广告界闯出了名堂,不只善于设计,经营也颇有头脑。《毛泽东选集》、《列宁全集》、《红旗》杂志等经典书刊,张慈中都是装帧设计者,他的职业生涯与这些巨著连在了一起。张慈中的书房布满了他的作品,每一部书背后都有一段如烟往事。设计《王瑶全集》封面,用了王瑶钟爱的烟斗,篆烟袅袅,感动得王瑶夫人连叹顿觉丈夫尚在人世。谈到 《老舍剧作集》,90岁的他竟然一度哽咽,为了逝者,为了曾经的苦难。

  张慈中的故事也有艰涩的一面,他是美术家协会在《人民日报》上第一个被点名的右派,而划他右派的人正是当时美协大名鼎鼎的领导华君武。多少年后,两位于朝阳菜市场偶遇,张慈中主动和其打招呼,华君武也当场向他道歉。戏言消旧怨,一笑泯恩仇,活生生的现实经常超出天才作家的想象。 (口述张慈中 采访王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