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指哪儿打哪儿
用迫击炮炸炮楼
“1939年,部队到当时的山西辽县进行整训,练习刺杀,学习政治。准备练好本领、武装好头脑再上前线打鬼子。那时鬼子为了控制公路,在辽县旁的马路中间修建了炮楼。1939年底,我军开始攻占洪土炮楼,后来又在迫击炮的掩护下拿下了小林底炮楼。”郭松志说,洪土炮楼主要由1营3连攻打,当时敌人躲在炮楼中不敢露头,我军就用迫击炮配合攻击。为了打得准,炮手在炮弹上绑上炸药包,想发射高炮时,就多加一个药包,想让炮弹飞得低,就少加些药包。用这种“土办法”,炮手们控制多发炮弹同时轰炸指定炮楼,敌军炮楼被炸毁后,我军步兵马上冲上去,拿下炮楼、还俘虏了炮楼里活着的鬼子。“炮手们打得可好了,指哪儿打哪儿,大家都叫好。”郭松志赞赏地说。
子弹从身边擦过
多次死里逃生
一个冬天,郭松志接到命令外出侦察,必须经过一个炮楼。由于那里地势平坦,郭松志刚到附近就被敌军发现了。敌人向他猛烈射击,只要他一抬头就会被击中。这时郭松志急中生智,把棉衣脱下来朝右面扔去,敌人马上把火力对准扔出去的棉衣。郭松志趁机逃到附近的战壕里。“向前跑动时不能跑直线,感觉子弹就从身边擦过。”
还有一次,郭松志所在部队在太行山一个山坳与日军遭遇。在战斗中,我军队伍被敌人打散,郭松志跑到附近一个不知名的村庄。村民们听到日军攻打的消息,纷纷离开村庄。郭松志来到空荡荡的村子里,饥肠辘辘时,发现乡亲离开时放在路边的一碗热饭,他一口气吃完了。有了力气,他继续躲避日军。晚上,郭松志跑到山上,用干草将自己隐蔽起来,得以躲过日军追击死里逃生。第二天他继续寻找,终于找到了队伍。郭松志身上有三处伤口,左手、左脚曾在村落战中被子弹打穿,留下了伤疤。左腿更是在战争中留下了10厘米左右的伤口。因为参加的战役较多,他已经记不清是在哪次战役中负伤了。(记者 苗静 石维 实习记者 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