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300亩荒山很快划拨下来,葛华钦带着全校19名教师垦荒,一锄一锄地挖,一顶草帽、一副手套、一双胶鞋,是他每天的穿戴。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7位教师,葛华钦亲自带领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向农业技术员、种养殖专家学技术。“我们是草帽学校,脸黑、手粗才是我们专业教师的特点。”葛华钦常开玩笑地说。种花卉果树,种茶、制茶,养鱼、养鸡、喂鱼……所有课程立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没有统一的特教中专教材,老师自编教案,山野是课堂,让孩子们“做中学”。
孩子们拿起钉耙锄头,进田间地头,进温室大棚内,学习农业技能。基地总面积800多亩,建有蔬菜大棚、苗木基地,还建有2000多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学校鼓励毕业生融入社会,457名学生中,已有103人考上大学。一些毕业生留在基地边就业边学技能,学校以最高价收购或代销其产品,帮助申请低息贷款,协调地方提供优惠政策,助其创业。
目前,包括陈明生在内的27名残疾人在基地就业,他现在每月收入3000元,学校帮其缴“五险”;脑瘫儿经明2006届自溧水特校培智部初中毕业后,参加学校3年制培训,现在基地做“鸡倌”,负责乌骨鸡、珍珠鸡养殖;听障孩子王康,2006年毕业后考入南京市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工艺设计专业,2011年就业,其突出的业务能力颇受客户肯定。
如今,葛华钦已由最初18名聋哑孩子的“爸爸”,变成168名残障孩子的“爷爷”。他没有专门上过特师学校,但他的手语却那么地道,对学生心理的把握总是那么准确。每一个使用手机的残障孩子都知道葛华钦校长的号码,有事总能联系到他。他能叫出所有孩子的名字,随时跟任何一个孩子交流。他是老师,也是陪护员、清洗工、保姆……有的学生带来的冬被又破又薄,经他多次呼吁,学校获赠100套崭新的床上用品。一名江宁籍的住校女生晚上癫痫病发作,葛华钦当即赶来把她送到医院,一刻也没离开病房。
“让残障孩子不仅有本领、能生活,还要做好人。”在葛华钦看来,孩子们大部分时间和老师在一起,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们有很大的责任,言传身教尤其重要。今年,葛华钦60岁了,每天仍是最早到基地、最晚离开。由于溧水城市建设规划,溧水特校教学区和基地即将搬迁,残疾孩子们将拥有一片新家园。“让基地毕业生的收入,达到甚至高于溧水县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这是葛华钦心头的希望。 (记者 任松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