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聚焦·走近麻醉师:我们不只是打一针(图)
//www.workercn.cn2014-08-1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图为王芳。霍良红摄

图为陈涛。本报记者 王明峰摄

图为路志红。本报记者 姜 峰摄

  麻醉医生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群体,许多人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打一针”。其实,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救命的。麻醉医生压力大、风险大、责任大,是手术台上的幕后英雄。我们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走近麻醉师”,跟踪采访北京、成都、西安等多家医院的麻醉医生,通过体验式报道,真实记录他们的工作状态,反映他们的心态和诉求,以期引起全社会对麻醉医师的关注和理解。

  ——编者

  北京儿童医院王芳  

  从早到晚忙不停

  陶泽辉 余易安

  8月5日上午8点30分,北京儿童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王芳开始了她的胸外科第一台手术。这是一台难度较大的手术。每间手术室内一般只配有1—2名麻醉医生,除轮流上洗手间、吃饭外,都必须参与当天的每一台手术。

  她已经在小儿麻醉岗位上工作了19年,每年完成各专业小儿麻醉达1000多例,可她并没有展现出丝毫的轻松。

  “隔壁多开设了一间手术室,今天或许能在晚上9点前下班。”王芳说,对于麻醉医生而言,能在次日凌晨前下班已是奢求。

  整个上午,王芳都没有去过洗手间。注射、插管、监测、停药、拔管,一系列动作娴熟有序,待病人苏醒后,王芳还需要跟病人沟通,以确保病人没有麻醉并发症。12点43分,患儿手术麻醉处于相对平稳期,在助手的接替下,王芳用10分钟时间解决完午餐后,又重新走进手术室。

  “许多人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的事。”王芳说,“事实上,合理麻醉难度很大,尤其是儿科麻醉,技术要求更高。因为孩子的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完善,身体代偿功能不及成人,所以更容易出现麻醉意外。可以说,麻醉技术是给孩子做手术的重点,但也是令医生头疼的难点。”

  “急救,急救!”16点26分,手术室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刚刚推出手术室的小张又被推了回来。小张是个12岁的男孩,刚做了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孩子清醒后因为疼痛不敢大口喘气,所以发生了短暂缺氧,孩子的嘴唇已经有些发紫。

  王芳迅速将氧气面罩戴在小张脸上,同时接上仪器以观测小张的生理指标,并不停地手动调节氧气供应量,不一会儿,小张慢慢睁开了双眼。

  “孩子,大口喘气!”王芳知道,如果不能自主呼吸,单靠氧气罩,小张还是走不出手术室。

  小张直直地望着王芳,患有先天性耳疾的他,听不清外界的声音。王芳马上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写上“大口喘气”四字放在小张眼前,小张点了点头,终于大口大口地喘过气来。 看着小张面色逐渐转红,大家都舒了一口气。王芳笑着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救命,现在你们感受到麻醉医生的重要了吧?除了监测和维持患者生命体征,麻醉医生还肩负着危重症病人抢救的职责。”

  19点16分,累了一天的王芳饿得有些胃痛,这是几乎每位麻醉师都有的“职业病”,再次掐着麻醉平稳期的时间点,在助手的帮助下,王芳终于有时间去吃一点儿东西。

  为什么麻醉科医生这么累?主要还是病人多,手术量大,而麻醉医生又少。王芳无奈地说:“我们医院有23位麻醉师,可按照床位比,还缺至少10位。”

  “每天上午8点进手术室,晚上9点离开手术室是常有的事。应对各种突发抢救事件和急症手术,值班时连续奋战一天一夜的事并不新鲜。我的家人说,你都长在医院了,家里从来见不着个人影……”借着晚餐时间,王芳道出了麻醉科医生的苦。

  19点48分,王芳再次进入手术室,注射、插管、监测、停药、拔管,安慰患者…… 晚上9点多,当最后一名病人平安离开手术室,王芳也终于能享受一下半年来最早下班后的放松,这一天她辅助完成了17台手术的麻醉工作。

  当晚,她本想回家与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玩一会儿,可一进家门,就直接瘫坐在沙发上睡着了。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