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0余万患者、近15000例手术……回国18年,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李勇杰交出了一份炫目的成绩单。
成绩的背后源于一颗“不安分”的心。1998年,稳定的工作和优裕的生活没能留住李勇杰,他辞去美国罗马琳达大学职位回到中国,并将治疗帕金森病的“细胞刀”技术带回国内。
这项技术当时在国内一片空白,李勇杰被誉为国内“细胞刀”第一人。尔后,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个医学难题,癫痫、椎间盘突出等,治疗范围持续拓展,技术手段不断更新。2009年起,他带领团队进行的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治疗量达到全球第一。
现如今,“爱折腾”的李勇杰又有了新的目标。“慢性疼痛的患病率远高于帕金森,患者数目庞大”,李勇杰希望,慢性疼痛领域的治疗能够更规范科学,更具国际水准。“这是新的挑战,我的‘兴奋点’在这儿”。
有人形容李勇杰是“拓荒者”,可他却自嘲是个“守旧的人”。
他的手机号自回国就开始用,一直没变过。人人都玩儿的微信,他到现在也没开通。
“工作很忙,手机上信息海量,太分散精力。”在他眼里,“专注”是特别重要的职业品质,当医生就要有医生的样子,一些“非我专业”的事,“打扰”越少越好。
李勇杰笑言自己有“强迫症”,凡事严格要求,追求完美。可在同事和学生面前,他一向温和宽松。他从不要求同事加班,偶尔周末需要开个会,总会先说声“抱歉”。
“他们有家庭有孩子,工作辛苦,需要休息”,作为团队的主心骨,李勇杰考虑的是如何把大家凝聚起来做好工作。“要是工作时间玩手机,聊天,患者的事儿不尽心,那我肯定会发脾气。”
患者的事儿就是最大的事。找李勇杰看病的患者大多在其他医院诊治无望,千里迢迢赶来寻求最后的希望。这一份信任,让李勇杰在每一次与疾病的交手中,都付出最大的努力。
“每当遇到一个疑难问题,花很多精力琢磨,然后做了台漂亮的手术,那种满足感会非常强烈。”李勇杰说,每拿下一个“拦路虎”,都会成就感满满。
当然也有沮丧的时候。有时绞尽脑汁想的办法,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便病人反过来安慰,他也会反复琢磨:“这个事儿错在哪儿,为什么就没效果?”
把患者看得重,其他的许多事自然就看淡了。李勇杰所带领的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自组建至今共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可从未主动申请过奖项。“写论文是出于对科学的好奇心,也是对工作的总结,并非想捞着什么好处。”而这一次获得“京华奖”,他直言“诚惶诚恐”,对于取得的成绩,谦虚表示“自己不过如此。”
从医二十多年,李勇杰一直冲锋在团队的最前面。可现在,他说自己要“退后一步”。
“患者总是找我,年轻的医生就没太多机会”,李勇杰觉得,自己往后退是对年轻人成长最大的推动。他现在只做三类手术:使用新技术的手术,自己要承当责任和风险;难度大的手术;可能有纠纷的手术,自己出面,患者服气。
“培养一支高水准的队伍非常重要。”迄今为止,李勇杰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60多人。他主办的“全国功能神经外科宣武讲习班”也连续开办14期,培训了6000多名技术骨干。这支精心打造的功能神经外科“中国队”已经赶超世界一流水平。
而作为北京市政协常委,李勇杰时常思索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他说,自己学医、从医,还希望能在办医上做些探索。“知易行难,这又是一个挑战,希望能做点有意义的事儿吧”。
责任在召唤我回国 归侨院士万立骏:追求有... | 2014-06-02 |
幸公杰:华人银行家的中国梦 像做银行一样... | 2014-06-02 |
华商陈江和:“最宝贵的财富是理念” | 2014-06-02 |
华商黄双安:别样的“木材大王” | 2014-06-02 |
陈丽华:用紫檀重塑老北京门楼是我的心愿 | 2014-06-02 |
洪明基:快餐连锁的逐梦者 | 2014-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