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绣花郎张雪:让世界文化遗产苏绣回归生活(图)
//www.workercn.cn2016-11-0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而张雪的研习所是上门服务,在凤凰书城、丝绸博物馆办兴趣培训班,讲座加体验,带着一帮孩子玩儿,教他们做手工,在团扇、手帕、帆布包上绣花。

  工作室成立4个月以来,他已经举办了10多场活动,参加活动的有二三百人次,好评如潮。

  薛金娣擅长细平绣,细乱针绣,对色彩搭配很敏感,一根丝线分256毛(单根的蚕丝量词),她能用两毛的丝线绣金鱼尾巴。她戴起眼镜,用长长的指甲熟练地分线,一根丝线分两份,分4份,分8份,分16份,分32份,分64份,最终分出两毛线,拿出一根不到一寸长的绣花针,熟练穿过针眼,开始绣金鱼尾巴,两只手一上一下,绣花针上下翻飞,一道道丝线在暗红色的绷子上似有似无。刺绣的时候,从侧面细看才能看到丝线。

  丝线共有8000多种颜色,薛金娣总能找出最合适的颜色来搭配。薛金娣说:“苏绣是立体的,在阳光下丝线会有反射折射,照着古画原图绣,但效果会有不同。”

  “我妈那代人都有几十年的绣功,绣娘学刺绣是为了生活,绣得好是为了多挣点钱,他们重在绣功,图样复杂,技艺高超。”张雪说:“我妈的路子我学不来,我才学了5年,手上功夫浅,我也不想做一般的工艺品,那就退而求其次,让苏绣回归生活。”

  与传统苏绣不同,张雪的作品抽象、简洁、文艺、现代,更生活化,从小爱好文艺的张雪长于设计,总能琢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张雪的理念是,刺绣传承需要一个庞大的基础群从事这个行业,现在年轻人少,当务之急是吸引他们学习刺绣,把刺绣当作一种兴趣爱好,尤其是白领人群,工作压力大,可以把刺绣当作一种缓解工作压力的生活方式。辐射人群广了,自然就会有优秀的人才涌现出来。

  年轻人学刺绣都是零基础,当然要从最简单的学起,设计一些好的主题和创意,让他们参与进来,乐在其中,循序渐进。

  他设计了一幅作品《佛》,一个几案上,一个小香炉,一炷香,香烟冲起,缭绕出一个草体“佛”字,几案他选择了剪纸;作品《四季》也很简洁,“春”是两只燕子一条船,“夏”是一条柳枝一只蝉,“秋”是一个莲蓬一条鱼,“冬”是两只麻雀落在竹枝上,传统苏绣的画框不是方框就是圆形,张雪设计出了三角形。

  尽管入行晚,张雪也有能骄傲的资本,《素描绣》获“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暨中国(开封)首届工艺美术展”银奖;刺绣《锦鸡》获2013江苏省工艺美术新人新作成果展作品大奖赛金奖;作品《佛》、《四季》分别获第八届、第九届江苏省艺博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金奖,好多人现场订货,这两幅作品已经卖出了好几十件。

  尽管走不同的路,母子俩还是惺惺相惜,相互站台。儿子办培训班,薛金娣亲自现场指导,张雪陪母亲去国外做展览,凭借着良好的英语口语介绍作品,招揽顾客。

  张雪做过一次让母亲刮目相看的设计。清华大学一位设计师订做一个双面绣屏风,图纸来回几十次才确定了图案,但在屏风底座雕刻纹饰图案上又卡住了,张雪的舅舅是木匠,专门做苏绣木架,他推荐对方用传统的牡丹纹、缠枝纹,对方都不满意,后来把能找的纹饰图案都给对方发了一遍,对方还是不满意,无奈之下,请张雪帮忙。张雪上网搜索青铜器纹饰,在众多纹饰中选中了凤鸟纹,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创新,设计成抽象现代的图案发过去,对方一锤定音,同意了。

  张雪开发的新产品与传统的挂在墙上的苏绣不同,他为高端电子产品设计装饰,已经与一些厂家签署了协议。

  事实上,张雪对传统的苏绣也很在行,他对母亲工作室里每幅作品都能讲得头头是道,还经常和母亲一起探讨,并能给出好的建议。

  薛金娣赞扬儿子:“他肯钻,喜欢动脑筋,悟性很好。”

  工作之余,张雪在职攻读了苏州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张雪认为:“创新才能更好传承发展苏绣。”(记者 李润文)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