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无意中走近残障儿童
“我1990年开始在国外教书、讲学。1997年回国办续签之前,受朋友委托去一家福利机构办事,无意中接触到这个群体。”王丽娟说,当了一辈子老师,这似乎注定她此生要和孩子们在一起。而走近智障儿童这个群体,缘自18年前一次偶然的接触,也正是从那时起她便再也割舍不下。
“到智光特教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有着各种各样缺陷的孩子。他们有些是脑部受到损伤而影响了智力发育,一部分还带有其他残疾,有的嘴眼歪斜,有的协调能力较差,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不会梳头、洗碗,有的会用100元买一根冰棍。”王丽娟告诉记者,一位智障儿童家长的一句话令她终生难忘:“她说自己‘走’之前,要让孩子先‘走’,不忍心让他在这世上受罪。”
那样的无奈和绝望,让王丽娟在震惊的同时更感到心痛,“他们那样的境况,我看不下去。”放弃到国外颐养天年的生活,拿出自己和家人的百万元积蓄,大小院落跑了38个……1998年9月9日,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向残障孩子敞开了大门,小院里人声鼎沸。
“走进学校,他们就有机会读书,成为有用的人。”王丽娟对记者说,之所以取“智光”两个字,是希望这所学校如同智慧的光芒,可以照耀到每一个智障孩子,让他们有机会康复、读书,更加有机会融入社会。
“有的智障学生接受完培智学校的九年义务教育后,智力水平跟一二年级没什么差别,有的还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对待他们要因材施教。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计划。”对于智障儿童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再教育,当年可谓无大纲、无教材、无师资、无可借鉴。一切从零开始的王丽娟,对于如何教育这些智障孩子,逐渐摸索出了心得和方法。
这些年,她改变传统的特教走读,首创“全日寄宿式家庭+学校”的教学模式;跳出课堂说教,将教学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宿舍、校园、校外、社区和家庭;开展24小时教师与孩子天性合作的个性教学,老师和孩子都住校,从入学为每个学生量身制定个案教学、康复计划,到定期评估和调整课程安排和康复进度,只为孩子们能取得点滴的进步;她运用成人职教成功发展了14个关联机构,覆盖了特教、康复、福利“一站式”系列服务。
从艺术启蒙到养老探索
除了建就业实习基地,完善教学方法,王丽娟的很多尝试不可不称之为“大胆”。2008年12月,当时国内首家智障人艺术团——北京特奥天使艺术团成立。
“这群孩子不能自理,语言功能差、记忆力差,不懂得前后左右,也不知道节奏。我们的老师是不厌其烦地常年教、常年磨。”王丽娟回忆说,艺术团刚成立时排练《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一个动作反复练习上千遍,大家累得瘫倒在地上。付出总会有收获,当孩子们站在台上一气呵成演出70多分钟四幕七场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满脸的汗水伴着他们幸福的微笑谢幕时,全场响起长时间的掌声,许多家长泪流满面。
台上表演听到了掌声、收到了鲜花,对这些孩子有特殊的“疗效”。舞台演出改变了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也改变了一些家长对智障孩子的认识。这样的尝试也更加让王丽娟欣喜,“孩子们通过表演增强了自信心,看见陌生人不躲了,走路昂首挺胸,还主动跟别人问好。”
每当觉得累了,她就会走进艺术团,听孩子们唱歌、看他们跳舞,那是她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艺术,也让王丽娟着眼于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智光”的老师们坚定着发掘潜能的信念,发现了写出感人诗篇的小柴、做出精美手工的顾颂淮、弹奏出优美乐曲的晓戬……
这些年下来,为了孩子们,落下了一身的病,但倔强的王丽娟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为了把学校维持下去只得四处“化缘”,其间不知道碰了多少回钉子,受了多少人的白眼。即便如此,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她深知,“既然选择了,就要勇敢地干、坚定地干。”
为了残障的孩子能够生活得更好,王丽娟总会想得很长远。未来,她还要进行智障人养老问题的探索,让“智光”成为智障孩子教育、就业、养老一体化的公益机构,让他们在“智光”可以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赵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