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刘文魁:矢志不渝教育梦(组图)
//www.workercn.cn2016-12-21来源: 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功夫不负苦心人,学生来了,尽管开始只有300多人。但对学校来说却是希望的种子。”刘文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1995年,在校生已经发展到3000多人,教学点遍布在市区闲置的厂区、小学等6处,称为6个教学部。20世纪90年代中期,3000在校生规模也称得上较大的学校,但仍是靠租赁校舍办学。

  面对如此规模的学校,刘文魁昼夜难寝,没有属于自己的阵地,谈何育人,寄人篱下的办学终究是长远不了的。征地办学才是长久之计,是否征地,又成为摆在他面前的艰难抉择。

  在当时国家对民办教育尚无支持政策和学校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说到征地,和他一起参与办学的几个老同志打起了退堂鼓。因为他们清楚,如果学校办好了,那是国家的,如果办砸了,债务可要刘文魁自己承担呀。

  刘文魁还是坚信了自己的想法,1995年底,他把自己和子女的房产作抵押贷款,在二七区马寨镇的支持下,征地105亩,开始第一期工程建房,揭开了自有校园的办学序幕。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二期、三期、四期工程相继投入建设使用。如今,一所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民办大学,在中原大地上傲然崛起。

  一心办学凝聚成“四种精神”

  刘文魁虽然年近八旬,从与他的交谈中感受到他思维敏捷,意识超前,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果然,他在谈到人生价值时说: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郑州科技学院的会议室墙壁上,他亲笔书写的“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实干的拼搏精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指引学校发展的思想精髓。这“四种精神”正是刘文魁所说的人活着要有精神。

  2002年,时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韩启德莅临学校视察并为全院师生作报告后,全场掌声经久不息。韩启德感受至深地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继北大百年校庆以来第二次听到这么热烈长久的掌声,这说明了这所学校有精神所在。2008年,当已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韩启德再次莅临学校调研时说:“这是我第二次到这所学校来,学校有很大变化,20年能够办成这个样子,确实不容易,没有向国家要钱,没有和其他公办高校一样贷款,反而积累了一定的资产。刘文魁发扬的四种精神,不管哪种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从校园的面貌已经看到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2015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评估,教育部专家组一致认为刘文魁董事长坚持潜心办学,不求回报,所有办学经费都用于学校的滚动发展,令人感动和敬佩。

  用刘文魁的话说: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坚持教育公益性是我终生的办学理念,我要亲手干,亲眼看,活到老,干到老。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这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九三学社社员最崇高的思想境界。如今,他年近八旬,心里装着的全是学校,别无所求,每年每月和教职工一样,只拿一份工资,其言其行,深受师生爱戴。

  工科为主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如今的郑州科技学院,教学大楼、电教中心、实验中心、科研中心、双创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厅等设备齐全。特别是雄伟壮观的图书馆大楼,已成为学院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环境幽雅的校园,数以万计的学子们,一批又一批,在这里放飞自己的梦想。刘文魁也喜欢在工作闲暇时,在校园里走一走、转一转。

  在谈到学校特色的时候,他坦言以工科为主。他说:“办学难,办大学更难,办工科难上加难。”众所周知,办工科大学要有相当多的教学仪器设备,投入比文科类大学投入要大得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办工科的不多,但培养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想法还是占了上风。他根据市场需求,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了“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育人模式,毅然而然选择以工科为主。

  为提高在校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院专门出台了《郑州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申报、评审、项目过程管理及结项成果评价、成果的奖励等进行了规范。

  一系列激励支持措施,激发了广大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黄子帆研发的“桌面彩色3D打印机”,填补了“彩色3D打印机”国内空白,在2016年第10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中,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金奖,获此殊荣的全国只有两所高校,清华大学和郑州科技学院。

  今年5月,在“中国工程机器人暨国际公开赛”中,学生自主研制的工程越野对抗机器人和物联网智能家居管家机器人获得9个奖项(特等奖2个,一等奖3个和二等奖4个),该大赛自2016年1月启动以来,清华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231所国内外高校1300多支代表队参加,参赛选手超过5000人。郑州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民办大学脱颖而出。

  像黄子帆这样的学生和获奖的项目,在学校还有很多。据统计,三年来,该学院共出资1000余万元用于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有10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以上奖励。近300名大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400多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刘文魁紧跟时代步伐,大举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投资4500万元新建了集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培训、项目孵化、创业实践为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大楼,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囊括了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技术学院、全球供应链·跨境电商学院、泛IT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业空间与科研开发及成果展示平台。

  为社会培养英才是永恒话题

  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新修的法律规定,举办者可以选择学校营利性或者非营利性高校,刘文魁还是选择了后者。这就意味着作为像郑州科技学院这样的民办学校,近20亿元的固定资产终将成为国家、社会所有。

  面对这些,刘文魁坦然。他把办学完全看成了办慈善事业。他经常告诫自己,也告诫身边人,我办学的目的不是挣钱,是育人,要为钱,我就不办学了。他虽然是学校创办人、董事长,但和其他校领导一样每月靠拿工资在努力经营好这所学校。

  面对笔者,刘文魁说:“教育事业是我一生的事业,我要用毕生的时间矢志笃行”。怎样办好学校,怎样安排好毕业生,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他一直在谈的话题。

  “办教育和办工厂截然不同,办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工厂产品不合格可以回炉,人才不合格就祸害社会了。”这是刘文魁经常在教职工大会上说的。“成才先成人,树人先立德”。一所大学培养出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培养出有道德、有觉悟、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综合素养人才。为此,学校在思政教育和德育方面下大力气,使“春雨计划”项目成为河南省高校思政工作优秀品牌,获得了“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在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学院还作为唯一一所民办大学进行典型发言。

  种好梧桐树,只等凤凰来。有着这样一位精通教育的行家里手运筹帷幄,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不差。果然,由于学校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订单培养和联合培养等模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超过10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为此,早在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就把“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市场”放在郑州科技学院。从该市场每年一度的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火爆场面看出,这里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窗口,被《中国民办教育》杂志誉为“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根据地”。学院还先后获得“全国学生就业示范民办高校”“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普通高校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

  近30年,从郑州科技学院走出的有荣获中国民办高校十大就业之星的优秀记者陈祖强、驰骋商海资产数亿元的房地产开发商翁险峰、一心为公的检察干部王涛等11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按照国家为大学生投入教育成本来算,这么多年郑州科技学院已经累计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至少在30亿—40亿元。2万余名在校生每年也将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2亿—3亿元。而培养的11万毕业生奋战在各条战线上,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无从计算,更重要的是郑州科技学院这所民办本科大学的无形资产和积累的民办教育经验,成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力量,这种社会价值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刘文魁先后获得“世纪英才”“中国杰出民办教育家”“中国民办教育风云人物”“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个人”“中国教育创新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九三社员”等数项荣誉称号。面对个人的光环,他看得比水还淡,装在他心里的,永远是学校,永远是人才培养。

  “民办教育是为国家解难、为家长排忧、为青年成才铺路、为教育改革创新”,正是有着像刘文魁这样执着于民办教育事业的贡献者,我们的教育事业才绚丽多彩。 (李予新李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