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王德顺:中国帅大爷80岁还有梦
//www.workercn.cn2016-12-27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80年代的“老北漂”

  去年,在第3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王德顺独挑大梁的电影《冬》荣获“最佳艺术贡献奖”。这是一部黑白电影,描述一个孤寂的老人在茫茫雪海中与鱼、鸟和一个小孩之间的情感,将人类的孤独、贪念刻画得入木三分。除了小孩子有几个镜头,王德顺是片中唯一的人类角色,他没有对白,只靠表情、动作,甚至呼吸来表演。它符合王德顺对艺术的追求。

  “情感外化到一定程度之后,我就把台词删掉了。”演了三十年话剧的他很早就察觉到语言的多余,希望用形体去引人思索。“什么叫艺术”?艺术是用最单纯的手段表现人类最复杂的情感。艺术追求的是单纯,就像科学家追求用最简单的方法揭示自然的奥秘。从台词、形体两大支柱的话剧,到只以形体为工具的哑剧,再到以姿态呈现的活雕塑,这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一步一升华的过程。“舞台上一个人唱歌,前面打着灯光,后面几个人伴舞,再弄个喷泉,上面撒着碎花,那不叫艺术,那叫文艺节目。”在王德顺看来,艺术是揭示人类灵魂的。

  1981年奥地利哑剧艺术家詹米·美尔肖在民族文化宫表演了《车站惜别》,把哑剧这门在西方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艺术带入了中国。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赵爱娟老师在后台看了这场哑剧,立刻给在长春的丈夫王德顺发电:“必须要看!”并且设法找到了两张票。“那是一种启示,一下开了窍。”几年后,他和妻子一起编排出《暮年》《生命》《死神》《囚》等十几个哑剧节目,构建出一台完整的造型哑剧。

  当王德顺为了推广他的哑剧,决定放弃他长春话剧院的工作,放弃体制内稳定的收入待遇和几十年在长春积累的一切,一家四口举家进京时,那是1985年,他是“北漂”的先驱者。亲朋好友同事们惊呼:“不到黄河心不死,疯了,王德顺真是疯了!”

  “对,就是疯了,”他不反感人们这样议论他,“人痴迷到一定程度了就连生死都不管了,他非要整他那玩意。别人看得都很清楚:太傻了,这个傻瓜,明摆着这么好的生活,他不要了,他扔了,走了。我就这么干,死了也得这么干。我再苦再难,我这一台哑剧也一定得培育起来——当时就这个想法。”这是个主意拿定了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倔老头。那时,他也到了知天命之年,可是为了艺术还是一腔热血,不管不顾地去折腾。贤妻良母的赵爱娟自然忧心忡忡:“我脑子里全是‘我们家日子后面怎么过’,而他脑子里全是‘我的艺术怎么办’。”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北京几十天了,没有什么收入,饭钱都快没有了。一家四口借住王德顺父亲的一个朋友家里。可巧这天借宿的人家来了朋友,他们只好流落街头了,背着大包小包,王德顺第一次感觉到“活不下去了”。从东棉花胡同到北兵马司街也就100多米,他们夫妇却像万里长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回头。往后怎么办?不去想,也不敢想,脑子空空的。

  街口路灯下有一对老夫妻在卖艺,老头儿拉板胡,老婆捧着个破碗收钱。王德顺两口子在他们面前停下了,不约而同地停下了。王德顺嘿嘿一乐,“咱们俩离他们俩不远了。”赵爱娟也乐了,“没事,真到这一天,你在当街演哑剧,我帮你收钱。”说着,掏出一毛钱,放在老太婆的碗里。

  一毛钱,现在掉地下人家都懒得哈腰捡。可上世纪80年代一毛钱可以买五个馒头,一家人一顿饭的口粮。王德顺真的心疼这一毛钱,但他能理解,尊重卖艺人也是尊重自己,他们更需要帮助。

  沿着路往南走,在王府井他们找到夜宿的地方——地下通道。那会儿,地下通道还没开放,刚刚抹完水泥,阴冷阴冷的。左邻右舍弹棉花的、讨饭的……人生到了最低谷,王德顺丝毫没有退却,已经睡了地下通道,还能往哪儿睡呀。葛老师有句名言:山有多高,谷有多深。此时倒过来说合适——谷有多深,山有多高。

  第二天晚上,德国使馆审看了王德顺一家人的哑剧表演——夫人导演,儿子报幕兼灯光,女儿弹钢琴,王德顺主演——被精彩表演所折服,盛情邀请王德顺一家参加第十二届科隆国际哑剧节。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优秀的艺术家头天晚上是在地下通道过的夜。

  经历了出发前的种种限制,以及表演服装失而复得的虚惊,这个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吉卜赛”的家庭顺利地完成了演出,让中国哑剧在世界戏剧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当晚,王德顺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道:“我一连谢了十次幕,这是我一生之中获得的最崇高的荣誉……艺术家可以什么都不要,但不能没有掌声,什么时候得不到掌声,那么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回忆往事,老人陶醉其中,双手抱着肩,双眸炯炯放光。忽然一只脚向地下跺去,健身房里的木地板颤了几颤。他双手将雪白的长发向后拢去,大叫一声:“值了!就是死了也值了。”眼里泛起了泪光。

  王德顺说:“一个人有多少能量,一定得释放出来。如果不让他释放出来,他是被压抑的。被压抑的感觉、状态一定是痛苦的。你有多大的能量,你来到人间,你要释放多大的能量。”为了释放能量,他和夫人赵爱娟一起又创新了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活雕塑。王德顺涂上油彩扮成雕塑,“真雕像不动,你动,就产生感情变化,就有了故事。”那是三个苦难的爱情故事——亚当与夏娃,罗丹和他的情人,保罗和费朗塞斯卡。当天的演出被挤得水泄不通。

  对于艺术的追求,“疯子”王德顺有着常人不敢想象的坚韧。

  健身房是我最好的朋友

  这事说起来挺好玩,去年国际时装周,服装设计师胡社光要搞一场T台秀。王德顺老师的女儿王遒做音乐。偶然的机会,胡社光在王遒手机里看到王德顺亮肌肉的照片,忙问这是谁?能不能帮我们走场秀呀?一听说是王德顺,胡老板乐坏了:三十年前他可是我的老师,全国的模特都是他的学生,他是时装模特培训学校的校长,教大家形体。一拍即合,王德顺练都没练,踏着音乐,走秀T台,充分表现了设计者“东北棉被风”的浓浓乡情。最后亮相时,音乐“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响起,他甩掉花棉袄,光着膀子,裸露出健美的肌肉,领着一群模特意气风发地迈步向前冲。老爷子一下子火了,一发不可收。

  健美的身材、飘逸的白发,霸气十足。一个艺术家因为走T台秀而被众多人认知,一夜爆红,说起来是不是有些滑稽。网络和社交媒体对我们生活的改变之一就是,使得一件事可以变为一种现象,一位79岁的老人秀肌肉走T台,猎奇性、观赏性都具备传播价值。这种传播方式和规律,王德顺老师也很理解。但这并不能给这位老人带来太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这对他来说“就是玩”!这两年,他出演了几十部影视剧,他也觉得“简单得很”。

  王德顺说,一般人的艺术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游戏;第二阶段是职业;第三阶段是痴迷。”而他自己的艺术人生,先是第二,职业谋生;再第三,为艺术痴狂;如今返璞归真,做起了游戏。

  说到第一次拍电视剧时,他依然忍俊不禁。他拍第一场戏没台词也没有动作,只有一个眼神。他手脚被捆绑住,戏中的敌人从他面前走过,王德顺只需看他一眼,戏结束。第一遍拍完,导演没出声。王德顺心一凉,大概表演不对,“人家电视剧要含蓄,我这个眼神内容太多,是不是太过分了。”因为绑着呢,他动不了,只能等,等的过程挺煎熬,火急火燎的。大概过了二十几分钟,副导演跑过来告诉他,导演正拿这个镜头教学呢,导演叫年轻的男女主演过来看,说你们看这叫演员。

  问起老爷子80岁的人了,为什么还那么有范儿且霸气十足。“人的精神状态在体态、姿态、神态。”随后,老爷子用他特有的表演方式,表演了流氓、无赖、酒鬼等角色,偌大的健身房,成了他的专场,而观众仅仅是我一人。我乐得前仰后合,而老人用哑剧表演形式回答了我的问题。

  他指着健身房说:“这是我最好的朋友,50岁练健身,30年天天如此,从未间断。”他在给北京电影学院学生讲课时说:“自己长出来的是肚子,好身材都是练出来的。”“没有谁能阻止你成功,除了你自己。你什么都不差,差的就是一个开始。”

  不拍戏的休闲时光,他含饴弄孙,陪着小孙女在小区里玩。他喜欢小孩,有时身旁围绕着一群小孩,他陪他们玩,和他们嬉戏,全没有了舞台上的霸气和刚毅,此时的王德顺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爷爷,慈祥、随性、亲和。

  新年伊始,听说老爷子出演的《完美有多美》等两部电影将同时上映。祝贺的同时,想起了王德顺老人语重心长说的那段话:“人的潜能是可以无限挖掘的,当你说太晚的时候,你一定要谨慎,它可能是你要退却的借口,没有谁能阻止你成功,除了你自己,该炫自己的时候,千万不要对自己手软!”(王维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