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作十九大报告时提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会场上,引发了代表们的雷鸣般的掌声,来自浙江的十九大代表徐岚心头一暖:“说到年轻人的心坎上了,太接地气了!”
“我就是贷款买房,房贷的压力不小呢。”在杭州生活的徐岚,是一名公务员,在郊区买了一套小房子,“每天上下班要乘坐地铁,通勤的时间也不短。”
在徐岚看来,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信息量非常大,说明党中央非常关注住房问题。在她看来,这样的政治信息直抵青年内心。
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大多数人都面临着房贷的压力,如果能解决住房的“痛点”,将在更大程度上唤起广大青年的奋斗热情。“比方说,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来自非常贫困的家庭,如何把他们留在这座城市,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现实摆在年轻人面前,一边是高房价,一边是理想,交织在一起。大城市,留还是不留,是年轻人不得不直面的选择。徐岚有着自己的体会:“我们并非吃不了苦,我们更愿意在奋斗中改善生活。我的父母是在15平方米的房间成立了小家庭,仍然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她说,如今的年轻人也能吃苦,让他们看得见希望,才能更好地与青年对话说理。
“我父母非常开明,并没有给我压力,没要求男孩必须要有房子,两个人在一起奋斗也很正常的。”还没有成家的徐岚笑着说。
从现实到理想,她看到的变化在哪里?“对我来说,这5年变化蛮大的,我从研究生变成公务员,从外地到浙江工作,成为一名宣传干部。”徐岚说个体的获得感是从微小的变化中感知的。
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在徐岚看来,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天都在向好的变化。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新浙江人”朋友,从河南把户口转到浙江,只跑了一次公安部门就办成了。浙江“最多跑一次”的政策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让年轻人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与年轻人说理的时候,可以把这样的变化传递给他们。
时政评论员是徐岚的另一个身份,通过文章来说理:“我喜欢在媒体上发表一些评论文章,想方设法把高深的理论‘掰开了揉碎了’,变成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
进入新时代,年轻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何与青年说理?她支招:“在大学课堂上,老师不能总是照念书本理论,年轻人不喜欢说教的高姿态,老师应该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交流,通过一些案例启发学生学习。”
她发现,大学思政课老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很多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下的国家发展面貌缺乏深入了解,有的学生仍然在拿几十年前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中国。
徐岚认为这种说理方式,反而会产生副作用,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会让学生的认知出现“缺位”,拿着今人的标准去衡量历史的局限性,反而会制造出新的思想困惑。
徐岚发现一个规律,青年习惯从传统媒体中获取知识和观点,再到新媒体进行传播与再讨论。如何与年轻人说理?传统媒体可以发挥作用——议程设置,同时用好社交媒体解决与青年的说理困境。
她敏锐地观察,这5年,网上舆论环境发生了积极变化——正能量更加充沛、网民对当前社会和既存体制的认同程度大幅提高。她解释:“原来青年网民羞羞答答地表达爱国,现在更加开放了,背后是青年对反腐、八项规定、法治等社会进步的认同。”
徐岚分析,这样的现象,在无形中破解了与青年说理的困境,原来总是觉得主旋律作品难以传播,现在不一样了,比如《战狼2》既正能量又叫座。与年轻人说理,只要内容优质,主旋律作品同样可以达到非常好的传播效果。(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