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坤
10月28日,在宁夏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田坤的展台,围了不少市民,吸引大家目光的是她笔下的农民画。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大多是农民自己制作、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浓郁的乡土气息,让它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今,田坤画笔下大量富有传统文化的农民画,让她在业界享有盛誉,也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传承这门艺术。
北方农村的炕头文化
在北方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火炕,自然也少不了“炕围子画”。农民盖一处房子不容易,当房子还在上梁、盖瓦的时候,房子的主人就琢磨着在炕围子上、家具上画点什么了,如果谁家的墙上没有这一圈花花绿绿的图画,房子再好总像缺点什么,不气派,不上档次。
田坤的故乡在宁夏南部地区,她的记忆中,家家户户的“炕围子画”都不一样。人们根据喜好选择图画,或花哨、或喜气、或吉祥,画里有自己的生活、志趣、爱好,也寄托了希望。
朴实的农村人,他们的居家生活大多都在炕上,也就有了炕头的文化。男人们劳累了一天,卧在炕上抽一袋烟,妇女们盘着腿,围在炕上剪纸、做刺绣。“农村人自家酿醋,炕上一头摊着正在发酵的米,另一头,母鸡趴窝在孵小鸡,这些都在我的画里。”田坤说。
农民画情结来自于母亲
田坤的母亲是村里有名的巧手媳妇,剪纸、画画、绣花样样精通,父亲是村里的会计,也练得一手好书法。田坤说自己对农民画的情结,多半来自于家庭,特别是母亲。
童年时代,每当母亲画画时,田坤就安静地坐身边拿着铅笔描摹。别人画山水风光,母亲画梅兰竹菊,别人用画笔,母亲用手,沾着颜料画,浓的就重一点,淡的就轻一点,画出的画与众不同,总会得到大家的夸奖。
童年时的田坤,似乎也自带灵气,田间地头的老汉、尕媳妇、俏姑娘,农家院里的牛羊、花、菜都是她笔下的素材,班上同学更是她信手“抓来”的模特。“定定坐着,别动!”一有机会,田坤就拿出纸笔画起来。
今年,田坤创作了一系列名为《母亲的乡愁》的农民画。“不仅是为了怀念母亲,也有我记忆深处最想表达的情感,画面里有母亲为我扎小辫、做农活、糊窗户纸的场景,也有她拿着一根线开脸(又称开面、绞面、绞脸。中国旧时美容法,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的画面。照顾完这个家,自己也要美一美。”她笑着说,在农村,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这些画面已经渗到田坤的灵魂里了。
每张都很喜庆,人们都笑着
从小生活在农村,农民画的素材都在脑海里。农民们丰收的热闹场景;逢年过节,家人围着大锅炸馓子的喜庆画面;农村妇女在院子里吹口弦的幸福模样;母亲绣花、糊窗户时的专注;邻里拉家常的温馨时刻……这些稀疏平常的生活,成为田坤笔下的艺术。
在聊天的过程中,田坤屡屡提起,农民画是住在自己灵魂里的艺术。她指着色彩浓烈、风格简洁的《吹口弦子》说:“我母亲第一次看到这幅画,就像小孩一样激动地喊起来‘这就是我,这就是我,你画的就像妈年轻的时候!’”
一幅幅画作,每幅都饱蘸情意,将农家生活、劳动场景勾勒得淋漓尽致。她仔细介绍着《打胡基》《炸馓子》《绣鞋垫》《只生一个好》,尤其是《咱的幸福移民村》,画面上老人墨镜里映照出汽车、新房、绿树,到处都是新农村的新气象。
“我喜欢用艳丽的色彩,和夸张的画法,你看每一张画都很喜庆,人们都笑着,这就是我想表达的东西。”她说。现在,田坤在创作的同时,开始发展文创和延伸品。“我希望这项手艺能被更多人了解和认可,这样它才有机会代代传承下去。”她说。
农民画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多系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风格奇特,手法夸张,有“东方毕加索”之美誉。其创作范围包括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现代农民则有在纸面上绘制乡土气息很浓的绘画作品,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陕西户县、江西永丰、江苏邳县(邳州)、上海金山等地的农民画乡。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重视,成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记者闫茜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