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首先要全面发展,通过丰富的课程、活动、资源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1996年建校,如今尚处于芳华之年的北京市京源学校却以它优异的办学成绩跻身全市名校行列——学校在德育、科技、艺术、体育、心理健康、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在教学方面,它更是以连续十余年本科上线率百分之百,近年来一本上线率始终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佳绩,让“人人上大学,人人上好大学”不再是一句口号和一个愿景。而这一切与一个人密不可分——他就是京源学校校长白宏宽。从建校到立校再到扬名京内外,白宏宽是学校发展每一个阶段的亲历者和谋划者,他用一位教育者的专业与坚守缔造了属于京源的奇迹,京源也被深深烙印上他办学思想的印记。
资源观
“把整个世界都变成学生学习的课堂”
从供全体学生选择的数十种社团,到供学有余力学生选择的大学先修课程,再到为个别学生定制的专属课程;从校园内,到高校实验室,再到科研院所……京源学校的课程、活动和资源已经不能只用“种类繁多”一词概括, 而是努力在“把整个世界都变成学生学习的课堂。”
“学校的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白校长认为:“我们不是专科学校,如果把人、财、物力集中在某一个或是几个领域,必然会限制这一个或几个领域以外其他学生的发展,所以首先要让学校全面起来,以学校的全面发展来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充分发展。实现全面发展的路径就是提供丰富的课程、活动和资源供给。”京源学校从几个维度尽量实现“丰富”的最大化,比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数十种社团供学生选择。每学期,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更换社团,无门槛的挑选权让学生在自由之余发现个人兴趣,为他们的未来发展赋予更多可能。老师们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进科研院所、博物馆、社会机构等,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发现未知,收获知识。学校还将社会名流请进校园开办“名家讲堂”,“名嘴”带学生畅游天下,开阔视野。
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学校还为特长生提供专业化的培养方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上不封顶”的高端课程,在这里有美术教育实验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有只为一人开设的私人专属课程;为天文爱好者成立天文社团;为航模发烧友开设航模制作间;为培养“明天小小科学家”聘请高校教授做导师……这才有了考入清华大学的石景山区“头名”;以自主招生途径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拍达人;有了因利用花木秸秆研制成治理“PM2.5”材料而荣获“市长奖”的“明天小小科学家”……“学校要把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办学追求,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也要努力接近。”白宏宽如是说。
有远见
“领先半步,使学校走在教育改革的排头”
一个成功的校长,“有远见”应该是他的特质之一。这种远见体现在他对教育发展规律的预见性和根据这些预见所做的教育实践方面的努力。
“教育的使命”、“学校的根本任务”这些基本的教育哲学问题,常常萦绕在白宏宽的心中。为思考这些问题,他常常把自己关起来整天读书冥想,就像修行者“闭关”。他带着几分欣慰和自豪地说:“这些思考的结果使得许多我们在当时竭尽努力去推动的实践探索会在几年后被印证我们做的是对的,是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
1996年建校之初,白宏宽首先思考的问题是“石景山区到底缺少一所怎样的学校?”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白宏宽将京源定义为一所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连续培养和研究的学校。他要致力于解析从幼儿至青少年阶段成长与幸福的密码,培养有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创造幸福生活的高素质人才。其结果是京源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石景山历史上第一所中、小、幼一体的15年一贯制学校。如今一贯制学校、集团化学校在京城遍地开花。而京源学校在这盛开的百花园中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芬芳。2000年左右,他们力推研究性学习课程,几年之后当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列为高中必修课程时,他们已有多篇研究性学习成果被收入教育部编写的案例集用以指导全国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他们积极探索用“学习型组织”的模型建设教师队伍,数年后彼得·圣吉先生考察这所学校后,称赞这是运用系统思考和学习组织建设学校的样板;2003年以后开始的致力于学科课程活动化和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实践研究,如今已被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倡导为“学科实践活动”;2010年后学校积极开展被他们自己命名为“第三学期”课程的研学旅行活动,2016年底教育部正式发文要求学校安排进教学计划;学校从2005年前后开始的生涯教育课程,如今已走进许多学校的课程表;2008年开始的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翱翔计划,由于他们的开创性探索,有了京源模式之说;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舞蹈课程、戏剧课程,如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推广;学校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引来了越来越多专业目光的关注。
“我们要求自己在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中‘领先半步’,这半步是对教育发展前景的预判,也是改革先行者的责任担当。敢于做拓荒者、开路者,这其间的辛苦和风险业内人士是知道其冷暖的。尤其是许多在初期没有政策支撑的实践探索更需要走出这半步的人的胆识和担当精神。”
在许多教育实践与改革探索中能够“领先半步”,这是京源学校成为京城名校的秘诀。建校21年,京源学校坚持走“全面发展”之路,创造了一系列令京城教育界瞩目的教育范例,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公认。聚焦今天的成绩,京源学校的成功经验能否复制?白宏宽说:“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原样复制,因为各自的背景条件不同。”
人人眼中的白宏宽
我对京源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既是我的工作单位也是我的母校。从小到大,从身为学生到身为人母,京源学校见证了我的成长。在这其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师者则成为我学生时代和工作时代的引导者,他就是京源学校的校长——白宏宽校长。在我的中学时期,参加了白校长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工作之后的我在与白校长的几次接触更让我感受到,他是一位谦卑、平和、平静,决不居高临下的好校长。由学生身份转化为职工身份的我,亲身感受到了校长对老师的关切,他愿意走进教师的心中,替教师着想,尽心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用真情实感打动老师。
——京源学校语文组教师孙敬
白校长是一个文人,我依稀记得他在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还会在办公室里写诗、搞文学创作,同学间时常笑称我们有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般的校长。文人,却没有文人的架子与清高,在参加学校各种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白校长还会亲自帮我们修改作文、演讲词,亲切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记得有一次为了一次大型的演讲比赛,白校长牺牲了休息的时间一直帮我润色发言稿,与我交流思想、理清思路一直到晚上8点。见贤思齐,在白校长的影响下,我们也慢慢培养起了自己的人文气质与人文素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一直怀念着京源学校,那片由白校长和众多优秀老师一起打造的“真善美”的纯净沃土。
——京源学校2016级毕业生种潼薇
初见白校,是孩子初一年级的云南游学,孩子离家九天的确让父母担心。作为家长代表,我参加了那次游学的总结会,当白校用略带哽咽的声音说出“老天有眼”那四个字的时候,我受到了无比的震撼!为了让孩子们走出校门,在行走中认知世界,在实践中增长本领,作为学校主要领导的校长,承受了何等巨大的压力,是什么让他甘愿担起这份沉重的压力?我想,那就是痴心于教育的智慧与勇气,就是一位以教育为信仰者的执著!
——高一(1)班宋孟阳家长(北京晨报记者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