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乞讨了”
唐昌映决定学画画!
他有农村低保,父母每月会给他一两百元生活费,加上自己乞讨,虽然勉强能够吃用,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父母都打工,我不能靠他们一辈子。”
没想到,没人赞成唐昌映学画画。
“他们说你都快30岁了,学什么画画?”就连父母都劝他:“你都这样了,就算啥也不做也没人怪你,讨一个算一个吧!”
但唐昌映依然下定决心,跟着老师学画画。这一学,就是6年。
为了写好一个小篆的“无”字,他苦练了两年。写字的纸用了七八刀,如果把这些纸裁成四尺六开的画纸,一刀就可以裁600张。而写字画画的墨水,他用了200-300斤。
学了6年后,唐昌映又回家苦练1年。
“最艰难的时候,交了房租,身上只剩下3块钱!”唐昌映记得,那是前年腊月间的事,身上的钱只能买一包方便面。曾一起乞讨的同伴也来劝唐昌映重操旧业,说年前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但唐昌映拒绝了。
依靠零星的卖画收入,唐昌映渡过难关。他终于有了一份新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
“不相信我就画给你看”
唐昌映专画重庆的老房子。老师曾告诉他,画画是一门技艺,里面有很多种选择,你选择画一样即可。
唐昌映还现场表演起来,他用一支中号毛笔,可以右手画,也可以左手画,为了练习力量,他曾在手臂上绑2公斤的沙袋训练。
有人说他画得好,也有人怀疑,说他现场画的画和框起来卖的画,手法和运笔大相径庭,感觉根本不是唐昌映画的。
唐昌映也不争辩,“如果不相信,你可以抽一天到我家里,我画给你看。在华岩寺那条街上,好多人都认识我。”
如今,唐昌映不但有了卖画的收入,还以300元每月的价格租下房子,辟出自己的画室。
下雨天,或傍晚来临,唐昌映就在画室埋头作画,也把作品分享到朋友圈,问大家:“这画可好?”在画室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他的得意之作,一幅长62厘米、高92厘米的“老房子”,这也是他最大的一幅画。
唐昌映还有一个愿望。
他说,他画的老房子,有人说像磁器口,有人说像石板坡,也有人说像下浩老街……但其实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为残疾他哪儿也没有去过,画里的房子都是临摹的。
“真想看看这些老房子啊!”唐昌映说,总有一天,他会亲自去看看,也许再过两年、三年,他就能创作属于自己的“老房子”。
■新闻纵深
山城好人一直帮助着他
采访近3个小时,有质疑,但更多的是感动。
一位路过的大姐,把水果放到他的画箱上;快到中午,薛女士给他端来米线,还买了矿泉水;一位中年人不愿留下姓名,但他留下了唐昌映的电话……
唐昌映格外珍惜他的每一幅画。他下雨天从不出门,就是担心画被淋湿;吃饭时,也会把画架移得远远的,担心弄脏。
还有一位大姐,花50元买了一幅画。她说:“我就觉得这画好看,人家也没伸手要,就比好多啃老的强!”
唐昌映周末不出远门的时候,住在华岩寺的唐清平就会来帮他拉画箱;互邦出租车公司的驾驶员刘波,一接到唐昌映的电话,就会赶来帮忙。
唐昌映感动着很多人,也有很多人关注着他。
2012年,重庆媒体曾对唐昌映进行过报道,那时的他,白天在外乞讨,晚上学习书画。就连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也曾通过微博透露:该寺奇人奇才艺术馆有位严重肢残的居士,白天在外乞讨,晚上学习书法,可谓身残志坚的典范。
■声音
卑微的小草总会发芽
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画家武辉夏:
唐昌映作为一个残疾人从乞讨到自食其力靠卖画为生,是他人生的一个华丽转身,很让人感动和赞赏。学画画都是从临摹开始的,我看了他临摹的老房子,还不错,画得很用心。身残心不残,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会画得更好。
作家,心理咨询师,重庆晨报心理专栏及幸福课主持张娓:
唐昌映的故事让我很感动,他带给人们的更多是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感动。不管你是多么的卑微和渺小,哪怕像一棵小草,只要不放弃希望,遇到阳光和雨露就会发芽。唐昌映一直在成长,不放弃,也一点点在改变,他是我们这个社会值得尊重的人。
本报记者 顾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