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整整五年。五年来,在中国人为中国梦而砥砺奋进之时,有这么一群“旁观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一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梦。
这些“旁观者”就是他乡来客。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面孔出现在中国,甚至有一部分人选择长期生活在中国,将中国当作自己的第二家乡。
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在“中国梦”提出五周年之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数位在华外国学者,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梦”。
英国资深媒体人布鲁斯·康耐利:刚来中国时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
布鲁斯·康耐利,花白的头发,不流利的中文,谁也想不到,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30年。聊起这30年的变化,布鲁斯有太多的话想说。高铁、地铁、扶贫、科技……每一个都是布鲁斯眼里中国人为梦想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
1995年时,布鲁斯从北京一路坐火车到昆明,缓慢与简陋的交通耗费了布鲁斯一天一夜的时间。期间经过了贵阳、六盘水,那时农民简陋的衣着、传统的耕种方式与贫瘠的土地给布鲁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那里的人们看着开往北京的火车,他们只是觉得北京是他们的首都,在他们眼里,北京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个梦想,如今早已变成现实。时隔20年,中国高铁技术飞速发展,从北京到广州仅需6个小时的车程。作为见证者的布鲁斯,不由感叹:“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帮助了许多地方更好的实现脱贫。”布鲁斯表示,交通网的搭建不仅可以吸引投资,也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
布鲁斯·康耐利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杨昌鼎/摄
在布鲁斯看来,中国梦就是“习近平提出的建立那种和谐美好富足的社会”。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1月17日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上提出,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有趣的是,中国的飞速发展与变化让布鲁斯也有了自己的“中国梦”。
1987年,刚刚来到中国的布鲁斯有着比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优越的生活条件。中国在这30年的快速发展,让布鲁斯觉得,他刚来中国时的优越感已经没有了。“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如何能达到跟中国人同等的水平。”布鲁斯略带幽默地对记者说。
印度语言专家巴科:中国梦为其他国家指明了发展的捷径
2009年,巴科作为一名学中文的学生来过一次中国。在学习的过程中,巴科慢慢地喜欢上了中国,“那时我就有了一个梦想,以后一定要回到中国。希望能够在中国生活,找一份工作,享受在中国的生活。”
2011年,巴科再次来到中国。这一待,就是6年。6年时间,巴科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变化,体会到了中国为实现中国梦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中国梦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像北京、上海这种大的城市,除此之外,中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为摆脱贫困所做出的努力。”
在过去的五年间,巴科去过云南、四川等地的偏远山村,那里巨大的发展变化和脱贫致富成效让他十分惊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走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不但引领了自己国家的经济增长,还为世界其他国家指明了如何克服发展困难的捷径。”
巴科告诉记者,习近平在十九大开幕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到了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实现中国所有贫困地区人口脱贫,才是脱贫攻坚战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巴科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所做的努力值得世界称赞。彻底消除贫困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不懈地努力,但对中国而言却不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中国已经让中国众多贫困人口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采访中,巴科特别提到,“习近平主席是一位非常睿智的国家领导人”。巴科认为,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向。尽管当今世界面临着各种压力、困难和挑战,但中国依然可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信而坚定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吸引全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