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手养活了一家人,也养活了内心的梦想
一名打工画家的圆梦之路
中工网记者 卢翔 中工网通讯员 杨友明
他曾是田间的农民、城里的打工者,如今,他成为江西瑞金市知名画家,获得的奖杯、奖牌、收藏证、荣誉证书等,足以摆满一整个房间。
“从一名农民工走到今天,一方面是因为恩师的指导,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刘石林说,苍天不负有心人,他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农村娃走上学画路
上世纪60年代,刘石林出生在江西省瑞金市泽覃乡一个边远的小山村。一次偶然,正在读小学的刘石林爱上了绘画。
“有一天,父亲赶集给我带了一本连环画,那些活灵活现的图画一下就吸引了我。”刘石林说,那时课外作业很少,涂鸦便成为最大乐趣,自从父亲买了连环画,他便以此为摹本,每天坚持绘画。
“真正接触绘画,是从初中开始。”刘石林回忆,他在泽覃中学读书时,一名雷姓美术实习老师看他真心热爱绘画,便指导其学习绘画基础知识,才算是在学画之路上入了门。
“章隆源先生、刘辉先生,这两位是我上世纪80年代初期拜过的师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进一步学习绘画理论和创作。”刘石林对恩师的帮助铭记在心。
贫穷中创作报头画
“艺术的道路,最难捱的是爱好与生计的冲突。”回首往事,刘石林感触颇深。
刘石林当过樵夫,每日上山砍柴,再搬运沉重的木材去集市上卖;他当过农民,下地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走着祖辈们最辛苦的求生之路。尽管生活艰难,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爱好。只要有空,他就进行创作。去县城时,他经常跑到图书馆,看书看报学习,不断充电。
“报纸上那些精美的刊头美术作品,燃起了我创作的欲望。”回家后,他反复构思,1986年,刘石林用钢笔创作了一幅《农村科学》报头画投寄给当地报社。再次去图书馆翻阅报纸时,他发现报纸上刊载了他的作品。“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时,我流出了激动的泪水。”刘石林说,领到报社邮来的2.5元稿费,他马上为孩子买了饼干,还买了2斤肉和1斤米酒回家庆贺。
“虽然迄今累计有2200余幅刊头、插图、尾花被各地报刊采用发表,但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幅作品。”他说。
农民工变身艺术家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肩上的担子日益加重,微薄的稿费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只身南下广州务工。
偌大的城市让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迷茫、不适,他一时没有找到工作。“比在家里砍柴种地还苦,是心里上的苦,是乡下人进城那种紧张,而且经常吃不饱饭。”他回忆道,“好在坚持下来了,家里几口人还等着我养活呢,多面试几家公司就多几个机会。”
几经周折,他终于找到了一家私立学校,因有从事报头、版画创作的经历,刘石林顺利通过了面试。之后,他又辗转其他几家企业从事美术相关工作,绘画技艺的精湛让他得以安身立足。
异乡人都有着归乡的希望。在刘石林的生活渐渐稳定时,他选择回到瑞金,发挥特长开办广告设计公司,走上了创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