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11次手术,3次被宣布病危,她说余生的愿望就是推广盲人调钢琴和导盲犬畅行——
“今天不放弃,明天就有希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瑜
1月初,刚参加央视励志节目《挑战不可能》第三季获声呐人冠军的陈燕,接受了《工人日报》记者专访。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她的第三本书《导盲犬珍妮》刚刚出版。
作为中国首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首位出版自传的盲人,陈燕坦言,一路走来,历经风雨,幸好有社会各界帮助,她才能坚持走到现在。
几经周折进入盲校
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的陈燕从小被姥姥养大。转眼到入学年龄,那时刚刚改革开放,普通学校对残疾孩子还未放开,姥姥只好在家教她识字。
上世纪80年代中旬,12岁的陈燕听北京广播电台得知有个盲人学校。于是,她在姥姥帮助下,摸着笔用斗大的字给电台写信询问地址,几天后真的收到回信,信里说盲校在定慧寺。姥姥帮她查了地图,她独自出发了。
当时从家到盲校,健全人坐车两个多小时就到,她找了两天才找到。“我找到教导处,一位牛老师接待了我。她问我学过盲文吗?我说没有,但会写字。她说汉字和盲文不一样,还拿出好大一本书,全是凹凸不平的小圆点。”陈燕说,这是她第一次看见盲文,感觉像打开一扇天窗。她缠着牛老师问明年能否来上学。牛老师让她明年试着来参加考试。
没过几天,她听广播提到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于是又让姥姥帮着打听到基金会地址,一个人找过去,“传达室负责人问我什么事。我说想上学,希望能跟盲校说说让我上学。他们带我找到宣文部杨文娟老师,她听我说完,称赞不已,当即写了推荐信。”
姥姥又打听到小学都归教育局小教处管。陈燕又独自找去,“当时小教处李慧玲阿姨被我的执着感动了,也给盲校写了推荐信。”
第二年,盲校通知真的来了。
为盲人调琴正名
在中国残联支持下,北京盲人学校率先开设钢琴调律班,首次为盲人引入欧美先进的钢琴调律技术培训。因小时姥姥“逼”陈燕学了二胡和电子琴,她被选入盲人钢琴调律班,“之前从没想过盲人居然还能弹钢琴,甚至调钢琴”。
1993年,这批中国首届掌握欧美钢琴调律技术的盲人学生毕业了。他们的就业却遭遇不同程度挫折。只因当时业内不少人对盲人存在偏见。陈燕去了多家琴行,都被拒之门外。
无奈之下,她转去北京按摩医院实习,准备放弃钢琴调律专业。带她实习的老师恰是上世纪50年代首批学习按摩的盲人学生。他告诉陈燕,当年他的老师带着盲人同学实习,没人敢让他们按摩。后来盲人按摩师越来越多,才渐渐被人们认可。这让她很受启发,“盲人调琴作为新生事物,何尝不是如此。”陈燕说,她当时突然有种责任感,“我们是中国盲人调律专业第一届学生,我们放弃了,后来者怎么办?”
于是,她毅然创业,成为个体调律师。她独自摸索在北京大街小巷,上门为用户服务。为了熟悉路况,她让家人帮忙把地名、车站、胡同、小区等一一抄成盲文,熟记在心。为避免不必要的猜疑,她与客户初见时从不会说自己是盲人,调琴结束了才告诉对方。客户都很惊讶——你怎么来的?太神奇了。
1999年第16个国际盲人节,是陈燕生命中重要的日子。她自己的钢琴调律中心成立了,“在北京市残联帮助下,我终于实现了梦想。这让我更加坚定把钢琴调律和帮助盲人作为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