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百凤上门为老人免费理发。
“受益于大家的帮助,我的生活来之不易地达到了幸福状态。我只有用双手,力所能及地帮助大家伙儿,给街坊邻居的生活带来一点方便。我认为,不断地回报社会,就是幸福。”这是崔百凤想了一夜,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
早上6:30,崔百凤像往常一样在30路车站等车,准备到原海泊河早市附近的康定路市场采购。一阵寒风刮来,崔百凤不由地搓了搓拉着小推车的手,她没戴手套。“戴手套干活儿不方便,别看我穿得少,这一天东跑西跑的,有时还出汗呢!”
“王大妈家前天送的菜应该吃完了,得再买;张大爷昨天打电话说想吃芋头;今天周五做饺子……”来到菜市场,崔百凤一边嘟囔着,一边加快了脚步。7:40,她来到镇江路街道海泊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始摘菜、剁馅,包饺子。“能让老人按点吃上热乎饭,我心里就踏实了。”她笑着说,一头短发显得精干利落,热情爽朗的声音让你想不到这是一个饱尝生活艰辛的母亲。
崔百凤的儿子王涛今年29岁,上个月,她刚陪着孩子在西安做了第31次手术。王涛11个月大的时候患上了牙骨纤维瘤,吃饭的营养全被3公斤重的巨瘤吸收,导致腿部营养不足,演变成成骨不全的“瓷娃娃”。1997年,王涛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做了面部肿瘤切除手术;2014年,他蹒跚学步,摆脱了十五年的轮椅生活;2017年,做完腿骨愈合手术的他可以行走;如今,王涛做完面部整形手术,因切除巨瘤而塌陷的脸终于恢复了。
“是《青岛日报》的几篇报道,改变了我的命运!” 崔百凤的声音有些哽咽,泪水从眼角滑落。1995年,崔百凤在一边是先天性腭裂的丈夫,一边是身患重病的儿子的情况下,还不忘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被《青岛日报》记者发现报道,更多的爱心人士才得以伸手援助。如今,她还要在感恩路上继续走下去。“他们需要我,我就很知足!再说,我现在已经是党员了,更应该懂得感恩,自觉为大家服务。”2015年11月10日,崔百凤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20年的感恩路让崔百凤把知恩图报变成了信念的追求。
9:40,整齐的饺子码在案板上。“还有一个多小时,正好可以抽空给王大妈和张大爷送菜,再给老邻居染发。”崔百凤麻利地脱下围裙,提着蔬菜和理发工具风风火火出门了。
焗油膏、剪子、剃头推子……崔百凤告诉记者,这样的工具盒她买了好几套,“一套放社区、一套放家里、一套放大食堂,得空了我就提着工具箱‘串门’。”自学理发是崔百凤想到的第一个可以回馈社会的方法。孩子小时候隔三差五地住院,她便在陪护的时候抽空给卧床病人免费理发。海泊河社区党委书记吴振华告诉记者,会理发的崔百凤像着了魔一样,只要在社区碰到老人,她便会拿出本子过去询问老人需要,记下老人的住址和联系方式,免费上门理发。记者在崔百凤家里看到一沓本子,上面记满了上门理发的时间和老人姓名。崔百凤告诉记者,她还加入了“金剪刀”公益组织,每个月抽出7天时间到社区给老人理发。“有了组织,更有干劲儿了!”
11:00,崔百凤加紧脚步往回赶,饺子开始在锅里翻滚。“以前给十多个老人送饭,我都是十一点做好饭,提前研究好线路,不让自己走冤枉路,四十分钟就送完了。如今老人大多去世,送饭入户的不多了,时间能宽松些。”崔百凤将饺子盛进饭盒,上面用毛巾裹住保温。她一路快走,我在后面小跑紧追。“别人都说我走路快,都是练出来的,冬天怕饭凉了。”
刘锡花老人今年94岁,最喜欢吃崔百凤做的水饺,闻到香味的她迫不及待地随手就拿起来吃,“闺女,还是你做的饭好吃,合我胃口!”老人边吃边向崔百凤“告状”,“你和孩子去西安的那个月,食堂送来的菜硬,咬不动!”
“老人偏好软口的,炒菜时一定要火大,时间长才行。有些老人也有忌口,杜美先老人不爱吃豆腐渣、鱼,沈国英老人不爱吃包子……”崔百凤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十年,老人们的喜好她摸得一清二楚。正是这些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她不求回报的付出有了“意外”的收获。崔百凤回忆,她去西安一个多月,老人们都惦记着她和孩子,“回来第二天我就挨家串门,段铭鸿老人记得我有低血糖,专门给我买了姜糖,给孩子买了排骨、牛奶;刘锡花老人把闺女给她买的葡萄干用手绢包起来留给我吃……”说起这些,她的眼圈红了。
中午简单地吃过午饭,崔百凤又开始忙活了。“今天‘金剪刀’有公益活动,下午一点半,得赶到步行街社区给老人理发;结束后,还得去段铭鸿老人家帮着打扫卫生,给老人理发……”“金剪刀”公益团队、笑姐爱心助残服务队、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崔百凤的生活被“公益”占得满满的。“以前每天早上出门,都得把吃的用的放王涛床边,下午再回家照顾他,帮他做康复。现在孩子身体好了,不用操心,每天都可以安心做公益了。”崔百凤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她的人生犹如陀螺一般,被爱驱使,在感恩路上幸福地旋转。(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余瑞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