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款结账完成一天的采购。
赵大伟在挑选生姜。
满载而归。
凌晨2点,记者见到赵大伟时,他当日写满40种蔬菜的进货单已完成了大部分。每进一种,他就在单子上划一道。在每个摊位前,他看货、谈价、交钱、提货……干脆利索,丝毫不拖泥带水。
赵大伟是崂山区王家村社区的一名蔬菜摊摊主,每天凌晨1点左右到抚顺路批发市场进菜,之后回家短暂休息,早上7点左右即出摊。“为了确保蔬菜新鲜,尽量当日进菜当日卖完。”赵大伟告诉记者,他一般晚上8点左右收摊,回家吃饭稍作休息后,就得出发前往蔬菜批发市场。
一捆大葱、15斤小油菜、5把韭菜、10斤豆芽、7把蒜薹……比起批发商动辄近千斤的量,赵大伟笑说自己每天的进货量都是“精打细算”。“干这行时间长了,哪个季节什么蔬菜更畅销,我心里有数。刚入行那年,进多浪费、进少不够的现象时常发生,白亏了不少钱。后来时间久了,就摸着门道了。”赵大伟说,王家村社区周边有不少南方人,西兰花的销量常年居高不下,每天西兰花、有机菜花进货量就比其它蔬菜要多。
冬天气温低,蔬菜保温是个技术活。赵大伟摆摊卖菜将近5年,有个习惯也坚持了5年:只在批发市场进第一批蔬菜,尽量保证凌晨3点前结束工作,因为他觉得这茬菜最新鲜。他说,这个时间段是气温最低的时候,一到冬天,车上最少得备上7床保温被,把菜严严实实包裹起来才放心。自己身上穿的远远不如蔬菜裹的厚。
在赵大伟的概念里,他是“菜篮子”的末端,影响着市民的餐桌水平,马虎大意不得。他尽量进最好的菜,但价格也不会贵得离谱。他说,最近天气寒冷,又近春节,绿叶菜价格有所上涨,但仔细算下来他每天的纯利润也并没增长太多。“就是个辛苦活。现在进菜价格也贵,还有储存、摊位等成本,算来算去也就是几百块钱的利润而已。”(刘萍 傅学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