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80岁的坎温老人靠墙坐着。他不说话,背有些驼,消瘦的身躯和四肢却满是劲道。他眼睛盯着手里的活儿,手不停地忙碌着。
30个小竹片削光滑,作为支撑的伞头上凭着感觉锯开开口,也是30个。外面的大伞骨还要削30根竹签。竹签里外一层层次第埋下、串线,再巧妙地用线把伞骨绷成圆弧状,就成了伞骨。
也许是先前串得太紧,最后这一绷,坎温老人绷了8次。滑脱一次,重来一次。重来一次,滑脱一次。一直到第8次才成功。
这一幕被镜头后的张景记录了下来。“拍摄时,我的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等拍摄完,我的嘴巴里是咸的。”
随着纪录片的走红,坎温老人制作的油纸伞成为“爆款”。不幸的消息却传来,坎温老人走了。
精气神儿
拍摄回来后,张景又花了两年时间进行剪辑。但这部片子,一开始却被10多家电视台拒播了。
电视台的理由也有道理,纪录片的画面实在有些粗糙、旁白又随意、镜头还经常穿帮。“最开始是有些抵触的,因为它太直白,太另类,甚至不想继续看下去。”一位圈内人如此评价。
有人劝张景重新拍摄那些穿帮的镜头,有人建议他找专业人士再配一遍音,还有人希望他对拍摄内容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适应栏目的风格。
张景都拒绝了。因为这和他所想要呈现的真实是相悖的。
而正是这种拒绝摆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让《寻找手艺》受到了bilibili弹幕网上年轻观众的热捧。张景仅仅上传一周,纪录片的播放量就破了7万,远超一般纪录片。截至目前,该纪录片已经累计播放近百万次,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8分。
有网友评论,《寻找手艺》透着一股子催人向上的工匠精神。但在张景看来,真正的手艺人,从来不会问什么是工匠精神的。“正如片尾歌曲唱的那样,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手艺人的那股子精气神儿,是融入血液中的。”
这种精气神儿,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张景和他的团队。在新疆拍摄英吉沙小刀时,麦麦提日木与弟弟艾力全程手工制作,手指与锋利刀片近在咫尺,每个环节都伴随着危险;青藏高原上,土旦师傅每年都会给寺庙捐钱或者捐佛像,一座镀金佛像,成本就要30多万元……
面对手艺失传的窘境,张景想在手艺人和商业模式间架起桥梁。“已经有商家看到片子跟我要手艺人的联系方式,我想为手艺人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为手艺的传承出一份力。”每集片子的结尾,他都会详细地写上所拍摄手艺人的姓名和地址。
“我燃烧3年的生命呈上这部纪录片,只为让你相信:手艺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张景说,他想记录下手艺人的真实状态,让他们的智慧至少以影像的形式保留下来,让孩子们知道,至少还有这样的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