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毛球亚锦赛抽签出炉 林丹谌龙同处下半区
2018年亚洲羽毛球锦标赛组委会3日公布抽签对阵表,根据对阵表,马来西亚名将李宗伟与现世界排名第二的印度选手斯里坎特位列上半区,两人可能在1/4决赛中相遇。国羽新星石宇奇首轮对阵韩国选手李东根。谌龙和林丹共同镇守下半区,相遇只能在半决赛。
-
丁俊晖晋级下一轮(图)
当日,在2018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选手丁俊晖以6比4战胜英格兰选手克雷格·斯泰德曼,晋级下一轮。
一年一清明 一岁一感怀
——祭奠那些我们不能忘却的科学家
又是一年清明雨,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已故院士名单上,又添33个名字。不管是平民布衣还是伟人英雄,离世归安本是自然归宿。而两院院士的逝去,还是让人们感到深深的伤悲与思念。
33位已故院士中,多为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
“80后”院士有13位:郝柏林、孙枢、何友声、管德、高伯龙、陆钟武、李正邦、沈祖炎、金鉴明、刘宝琛、郭予元、阮可强、张乃通;
“90后”院士12位:袁承业、吴旻、卢佩章、蒋锡夔、陈学俊、吴文俊、戴复东、童志鹏、陈吉余、曹楚生、屠善澄、俞大光;
百岁院士5位:刘建康、朱显谟、柯俊、申泮文、彭少逸。
令人痛惜的是有3位“70后”院士过早辞别中国科技。76岁的中科院院士俞昌旋是其中最年轻的院士,另两位是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和朱英国,二人都是78岁。
98岁高寿的吴文俊在其中知名度略高。
2000年,吴文俊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两位最早获此奖的人之一。500万元的奖金震动世人的心,也震动着中国科技界。按照规定,500万元的奖金中,50万元可由吴文俊个人支配,用于改善生活,另外450万元可由吴文俊自主选择研究题目,用作科研经费。
在世纪之交,50万元可以在北京城里买到一套住房。当然,它的意义绝不止于此。
有个例子可以对比。
在吴文俊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两年,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颁给了中国水利水电泰斗张光斗院士,奖金100万元。虽说额度无法与500万大奖相比,但比500万大奖实惠,因为这100万元都归获奖者个人所有,可任意支配。有人说这个奖比国家最高科技奖还值。
如果仅就奖金的个人生活费作比较,吴文俊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确实不如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多,甚至它更不如2017年初颁发的奖金为100万美元的未来科技大奖。但国家最高科技奖是国家认可吴文俊“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或者特别重大发现,丰富和拓展了学科的理论,引起该学科或者相关学科领域的突破性发展,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特别重大的贡献”。这个奖项的荣誉,是任何其他奖项都不可比拟的,更不能用金钱衡量。
吴文俊的个人经历折射着国家科技发展的独特时代印记。
查看一年来两院逝世院士名单,有一个特殊的年代分布:中科院14名逝世院士中,除了吴文俊是1957年当选为学部委员外,其他人中最早当选的也是1980年了。一年来有8名1980年当选的院士(那时还叫学部委员)逝世。
这大概与中科院学部的增选历史有关了。
中科院虽然是1949年11月1日成立的,但中科院学部却是到了1955年6月1日才成立。成立时学部委员共有233名。1957年,学部委员又增选了21名。此后直到文革,学部委员再也没有增选过,学部的工作到十年动乱期间也被迫停止了。
改革开放以后,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1979年1月15日中科院学部正式恢复活动。中科院又重新启动了学部委员的增选工作。1980年11月,286名新的学部委员选出了,距上次增选已有23年。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学部委员的增选又是十年沉寂。1991年,文革后的第二次学部委员增选才迟迟完成。
上世纪50年代当选的学部委员现已全部辞世,吴文俊是最后一位。1980年增选的学部委员如今也成耄耋老人。一年来他们中又有8人辞世。只是其中83岁的郝柏林难称高寿,1980年他就凭着在理论物理、计算物理等领域的突出贡献而当选学部委员,那时他才46岁。
在工程院逝世院士的名单中,最早当选的是1994年。因为工程院当年才成立,中国到1994年才开始有了工程院院士。也就是在工程院酝酿成立的时候,1993年10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并同意将中科院学部委员改称为中科院院士,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成员也称为院士。
在中国,每一位已故院士身上都有着共和国科技的一段历史。他们永生。
(科技日报北京4月3日电)
2018年亚洲羽毛球锦标赛组委会3日公布抽签对阵表,根据对阵表,马来西亚名将李宗伟与现世界排名第二的印度选手斯里坎特位列上半区,两人可能在1/4决赛中相遇。国羽新星石宇奇首轮对阵韩国选手李东根。谌龙和林丹共同镇守下半区,相遇只能在半决赛。
当日,在2018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选手丁俊晖以6比4战胜英格兰选手克雷格·斯泰德曼,晋级下一轮。
1958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农村的张华荣,对“贫穷”有着深刻记忆。靠喝米汤长大的他,初中没读几天就因家贫辍学,20岁当兵,复员后做起了工匠和贸易商。“我什么都干。那时没想过要发财,只要不在农村,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80后”的杨帆从小就是一名“飞机控”。热衷野外运动和研究机械的他,经常身着一身户外装,不算魁梧,却有着无比强大的内心。如今,他在“动批”首个转型的宝蓝金融创新中心内,带着团队一起冲击国内工业无人机行业的老大地位,实现着自己造飞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