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拿着一张白纸,开始画雄安……”
上周三的午后,金军从雄安新区当天往返北京。这样的往返,他每周至少都会有一次,通常是周一到周五在雄安办公,周末回北京家中。“6655”,去年7月份刚刚开通的这趟由北京到雄安新区的动车,金军每周都是它的乘客。
而这个周三回北京,是因为他要带一位哈佛博士后毕业的雄安青年,帮他对接和洽谈创业项目。为何对这位青年如此上心,金军解释说:“他是做生物3D打印的,目前该技术在国际上算是很前沿。又是雄安当地人,想在雄安创业”。
高起点建设、高质量发展,这座将被建成“千年之城”的城市,令企业家们充满期待。已有不少企业开始向雄安政府发出对接的讯号,尤其是电子信息企业,前来求对接的更是不少。而纲要的发布,让金军已经想到,“应该会有更多企业前来对接”。
但是,“什么样的产业能来雄安?”“前沿科技怎么才能在雄安真正落地?”“央企央校怎么吸引过来?靠什么?”“雄安当地人将来做些什么?”……这些,都是这位到雄安刚刚挂职三个月的干部的日常思考。
金军在雄安的挂职部门叫做“改革发展局”,简称“改发局”,这是雄安新区在大部制扁平管理体制下,内设的7大部门之一,也是较为庞大的一个部门,整合了财政、科技、商务、发改等职能,一部门管雄安经济。
“就像拿着一张白纸,现在开始画雄安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到底是要画出齐白石的虾,还是画出徐悲鸿的马?这个画,不能瞎画”,说起现今在改发局的挂职工作,金军如此比喻。
在北京市发改委主责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已有30年相关产业工作经验,虽然“画笔”老练,但是金军仍感到,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因为要建这么大一座城市,方方面面都得关心”。
参与研究、提出需求,这是金军对挂职干部工作的总概括。政策研究+企业服务,这是他对现阶段自己工作的概括。由他协管的改发局下辖信息和产业组,主要负责研究雄安未来数字城市的建设政策和方案,包括公共服务领域、医疗大数据的前期设计,智能物流产业的设计和研究等等。
近期,金军正在着手雄安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设计,以及相关产业布局研究,从“雄安的大健康、大医疗产业怎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能来雄安落地?智慧医疗怎么弄?需要哪些创新要素?”到“高端医疗器械能不能到雄安发展,是不是不做制造只做研发?疫苗、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等等各项技术能不能来雄安?未来怎么布局?怎么吸引他们来?”……这些问题,他都得考虑。
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从奥威大厦回到两三公里开外的住处,路上见不到什么风景,但是这些对于雄安“画家”们来说,仅仅只是眼前,未来他们正在描绘。
“一些基础设施都在地下,地上都是美丽的小街区,是新能源车、共享单车和步行者。每个小街区里,都能解决所有的职住需求。街区外面是高铁和高速……”金军描绘着他心中的“画”。
“老百姓觉得这一年就像做梦,感觉头顶上砸下了一个大金蛋”
三个县、104万人口、1700平方公里、400平方公里的白洋淀水面、100万亩的森林、70%的蓝绿空间……这些雄安数据,金军现在都已熟稔于心。三个月挂职时间里,除了和其他干部们频繁交流沟通之外,上下班打个车、买个水,和雄安老百姓们的交流,也是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因此,他口中提起的好多事,都来自于雄安的出租车司机、售货员,甚至是上周三陪同去谈创业项目的哈佛青年的姐姐,一位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
“我很喜欢和出租车司机聊天,因为这是接触一个城市最直接的方式”,金军说,他每次打车都会和司机小伙儿聊会儿天,“打车时你能明显感觉到,20来岁的年轻人对未来特别憧憬,用他的话说,这一年就像做梦一样,感觉头顶上砸下了一个大金蛋。”
对于未来的高期待值、对于小家和大家的实际获得,这位到雄安挂职的北京干部,总能从每一个雄安人身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刚到雄安不久,有次金军坐小摆渡车,告诉师傅要去雄安管委会。师傅听后,马上便问:“您是管委会的吧?”“以后我们家那片会拆吗?”“会建成什么样呀?”
陪同雄安哈佛博士后青年到京洽谈项目时,金军也从一路陪同前往的姐姐口中,听到了一些真实感受。“原来我们村里连个垃圾桶都没有,现在变化真的大了去了。”
在白洋淀,最近还流行起了一首歌,叫《我在雄安等你》。“我悠闲地划着小船,漂在白洋淀望着蓝蓝的天;微风轻轻拂面,我向着明朗的前方;跟芦苇在荡漾,红莲一阵阵在飘香……面对未来的生活,我不想继续沉默,回忆多年前的漂泊,现在终于有了寄托……我在雄安等你”。
在雄县注册的一个青年创业联合会,更是让金军看到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那些小伙子,一个个都撸着胳膊衣袖的,招商引资弄项目,心气特足。怎么为他们更好地聚人气、找位置,给他们的未来更好的预期,这些都是我们要做的”。
每当感受到大家热切的期望时,金军会反复筹谋一些问题,雄安的塑料、皮鞋、服装等传统产业疏解后,包括交通方式绿色化后,“以后这些人干什么?”“原来的资本往哪走?”“曾经大家笑说的雄安‘三保’保安、保洁、保姆,未来会变成什么?”“在这座充满高期待值的城市,大家在这里会是个什么位置?过什么样的生活?”
到雄安挂职,金军说自己没太感觉像是“双城生活”,空间距离近、文化相似,以及雄安人热情纯朴的生活态度,都让他很快地适应了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我在路上都没见过吵架的。下班时到百货店里买东西,有时东西比较沉,20多岁小服务员二话不说,就帮着搬了上去。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特别好”。
在22位挂职干部里,60年代生人的金军,是最年长的一个,“也算是有幸亲眼见证‘千年大计’,这是非常难得的经历。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大的成就,但再过十年,我们再回头看,会说‘原来我当年也在这里奋斗过’。这种感觉可能就像当年自己种的树长大了,回头再看,‘哟,位置种得还不错’。”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