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年邦(右)和志愿者正在捡拾江畔垃圾。受访者供图
12月1日早上7点多,天色还未大亮,不少人已经聚集在了宜昌夷陵长江大桥下的江滩上,这对于常在江边散步的人来说习以为常,也总会吸引过路人参与。这群被称为“母亲河美容师”的“三峡蚁工”们三年如一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会雷打不动地来到江滩边捡拾垃圾。3年来,“三峡蚁工”逐渐发展壮大,作为一个注册的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它已经吸引了近3万人次参与志愿活动,捡拾垃圾达800余吨。
寒冬挡不住志愿行动
“喜哥,今天还有一些小学生要来进行社会实践。”一名志愿者朝着人群中一个打扮新潮的“帅气大叔”喊着。经提醒,被称作“喜哥”的李年邦再三叮嘱队伍里穿绿马甲的“老人”,记得告诉老师和家长看好孩子,千万要注意安全。“双喜是我的小名,朋友都喜欢这么叫。”他笑着向《工人日报》记者解释道。
染成黄色的头发打好发蜡向后梳着,机车服、运动裤,今年已经51岁的李年邦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作为“三峡蚁工”的发起人,他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活动地点,“6点天不亮就从家出来,已经习惯了”。李年邦带着提前到的几名志愿者买了箱水,等着7点半人差不多聚齐。
12月初的宜昌天已渐冷,除了“铁杆”,人相较于暑期少了些,但李年邦并没有在意。“做公益不是花架子,人多人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和效果。”他说。
没有过多的仪式,大家分头走向江边各自寻找垃圾捡拾。一些晨练的人也陆续加入进来。饭盒、塑料瓶、废弃纱网……大家戴着手套提着垃圾袋一路走走停停,三两合作。“冬天的垃圾和夏天不同,大多是江水退潮后留下的,被水浸泡的时间长了,件数不多,但很沉,有些还散发着臭味。”一名志愿者说。
干了没一会儿,李年邦就将外套脱在一旁,仅穿一件蓝色半袖T恤、踩着雨鞋走进寒冬的水中,“从2015年底开始到现在,喜哥一直坚持做这件事”。
偶然被触动的护河之念
李年邦的老家在湖北省监利县,来宜昌30多年,他和妻子一起打理着一家理发店。2015年的一天,李年邦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外国小伙义务清理家乡河道的消息,内心受到很大触动,当时就萌生了把身边的母亲河——长江清理得干干净净、让它保持美丽面貌的想法。“那天是11月2日,我早上6点就来到了江边,路上一直忐忑,怕自己的特立独行引来路人异样的眼光。”李年邦笑着说,对于这一切的开端,他记得十分清楚。他同样记得,就是当时妻子的一句话更坚定了他的信心,“我告诉她我的决定,妻子只是说,‘去呗,既然想好了就坚持下去’。” 那天李年邦独自在江边捡了1个多小时。
回到家后,他将自己在江边的行动发在了朋友圈,那是他第一次收到了超过200个人的点赞,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此后,每天早上6点,这位打扮时尚的发型师都会变成长江的“美容师”,行走在江滩和护坡上捡拾垃圾。
“刚开始清理垃圾时也是冬季,天没有亮,许多晨练的老人看到有人打着电筒在水里寻找什么,还以为是在寻宝。”李年邦告诉记者,当了解到他是在江边清理垃圾后,有个老爷爷专门寻到他,向他鞠躬表达敬意,这让李年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为了捡垃圾,他牺牲了休息时间,也耽误了生意。面对身边亲朋好友的不理解,他总是一笑而过。
有人这样写道:望着远处“蚁工”披着清晨阳光、一次次弯腰再站起的背影,恍然发现,这不正是藏边漫漫朝圣路上的人吗?不忘初心、不问西东,他们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朝着自己认为对的方向。
“做不图回报的事才真正快乐”
渐渐地,李年邦在江边捡拾垃圾的事情感染了身边很多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他的行动中。“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李年邦见此,决定在朋友圈呼吁更多人参与进来,和他共同保护长江母亲河。
不过5个月时间,从李年邦孤身一人,到身边出现同行者,志愿队伍日渐壮大。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件事,爱心人士也捐来了垃圾袋、手套等物资。
2016年,三峡蚁工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注册成立。“蚁工,就像小小的蚂蚁,一点一点清运垃圾;又如抱团的蚂蚁,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李年邦解释道。如今,志愿团队固定成员有380多人,只要他在朋友圈里喊一声,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总有人响应。
据统计,三年来,“三峡蚁工”们每周都会清理长江沿岸的垃圾,从未中断。参与人员已经多达3万余人次,捡拾垃圾800余吨。活动范围从城区江滩拓展到西坝、点军区和“三峡人家”风景区,并在夷陵区、西坝成立了分会。“三峡蚁工”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也让李年邦收获了更多的感动。“人本来就应该有颗公益心,人生只有做不图回报的事,才会真正地开心快乐。”他常这样说道,他希望市民在看到他们捡拾垃圾时能有所触动,在随手丢垃圾时能有一丝犹豫,不但自己保护环境,也能影响到下一代,为他们树立一个榜样。
近几年,宜昌市开展不少保护生态环境主题活动,这让李年邦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行为的意义所在。他坚信会有更多的人和他一样,参与到环保公益事业中来,“当每个人都努力去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长江母亲河、保护家园时,这个世界就能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