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科学家,也需要技术工人、大国工匠!13年17位一线工人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事实昭告人们,只要为不缺乏智慧的技术工人搭好平台、建好舞台,就可以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空间,从而充分挖掘出其创新潜能——
点燃大国工匠的“创造力”
赵春青/画
“作为技术工人,能与科学家们共同获奖,感到非常自豪。”1月8日下午,捧着刚刚领到的大红证书,怀着尚未从激动中平复的心情,罗昭强、王曙群走进全总机关,第一时间与“娘家人”分享这份荣耀与喜悦。
在当天上午举行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们完成的项目摘得科技进步二等奖。值得关注的是,罗昭强和王曙群均是来自我国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大国工匠,其创新成果皆为高铁、航天领域的关键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消息传来,如何点燃大国工匠身上的“创造力”,更加充分发挥大国工匠在引领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这一话题,也随之引发社会思考。
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科学家,也需要技工和大国工匠
动车组出厂前的最后一道生产工序就是调试,经过调试之后的动车才真正被赋予了生命——“灯亮了,眼睛会眨了,雨刷动了,嘴会动了,变活了”。面对调试操作要在价值上亿元的现车上进行,身为师傅的罗昭强说得最多的就是“别动”。
为了高铁对调试人才的需求,身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铁路车辆装调工,同时也是中车首席技能专家的罗昭强,带着徒弟自己动手整合模块、编写程序,最终诞生了世界首套“高速动车组调试操作实训装置”,将以往两三年的培训周期缩短到半年内。之后,历经优化改进,创新了本次获奖的《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及应用》项目。
据介绍,这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第一个由工人主持研发、国内外首创的科技成果。项目成果涵盖和谐号、复兴号、国内外地铁车等平台,已经出口美国,创经济效益达5.02亿元。
而作为上海航天八院首席技师,王曙群从当初的一名钳工,成长为目前国内唯一的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航天特级技师。正是他和团队16年的坚守,成就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美丽的“太空之吻”。
本次他获奖的《航天超细直径小腔检漏管路制造技术及推广应用》项目,通过成功研制小加热范围的高频感应钎焊线圈、超细直径管路多余物清洗设备及方法,使产品检验合格率达到100%。这项创新技术已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得到验证,经过了“神八”至“神十一”“天宫”“天舟”等7次飞行试验的考核,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任务,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独立研制生产对接机构的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上,不只罗昭强、王曙群,还有洪家光、李斌、代旭升……在引领技术创新乃至打造国之重器的道路上,始终活跃着大国工匠们的身影。正如罗昭强所说,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家,也需要技术工人、大国工匠,广大技术工人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群众基础。
“娘家人”搭平台、建舞台,让不缺乏智慧的技工脱颖而出
“我们技术工人不缺乏智慧,就缺少平台。感谢全总和各级工会组织搭建平台,让我们有了展现的机会。”获奖后的罗昭强、王曙群,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娘家人”的感谢。
13年,17人!自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首次设立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类评审组以来,截至目前,已有17位由全总推荐的技术工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而为了充分激发一线职工的创新才智和创造活力,各级工会多年来积极组织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各类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打造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等,为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搭建起广阔平台。
“我所在的中车长客公司,每年都会组织职工岗位技能竞赛,鼓励职工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正是各级工会不断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服务,我们才能从公司、总部一步步走上国家的科技最高领奖台。”罗昭强说。
为了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更加发挥他们的作用,各级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了“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国工匠进校园”主题宣传,5年来选树“金牌工人”“首席技师”“首席员工”271.1万人次,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推动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风尚。同时,着力打造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不断深化全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达7万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