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一名外籍旅客神色慌张地在一楼候车室左顾右盼时,土登尼玛鼓起勇气上前问了一句“Can I help you?”这名外籍游客随即拿出车票指了指票面的车次。
不知道“二楼候车室”用英语如何表达,土登尼玛朝着二楼候车室的方向指了指,外国旅客明白了他的意思,回了句“Thank you”。这让第一次和外国人交流的土登尼玛激动不已。
这个春运,和土登尼玛一样来自江西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17名00后藏族学生,向校团委主动请缨,放弃寒假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机会,来到江西新余北站当起了志愿者。他们中最小的次仁顿珠年仅15岁,最大的土登尼玛也才18岁。
一刻不停地穿行在售票厅和候车室内,帮助旅客提行李、寻找候车位置、引导路线、自助取票、解答各种信息咨询、劝阻室内吸烟旅客等各项志愿服务都十分考验志愿者们的体力。一天下来,他们少则要走1万余步,多则超过3万步,步行距离超过10公里,往往上岗服务不到4小时,就有人小腿酸胀,有男生不经意间脱下鞋一看,脚底竟起泡了。
“学校的生活‘三点一线’,每天最多走五六千步。”15岁的次仁顿珠来自西藏林芝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有着小麦色的皮肤和憨厚的脸庞,看上去是一位妥妥的康巴汉子。为了尽可能多地帮助旅客,他和小伙伴们达成默契,“少喝水,少上洗手间”。
“看,他们的服装多好看啊!”这群身着特色民族服饰的志愿者总能吸引旅客的目光,但更多的时候“麻烦”最先找上他们。
因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问题,次仁顿珠一开始在服务旅客时格外拘束。一些急需帮助的高龄旅客,说话都自带浓浓的乡音,次仁顿珠说话也带有乡音,两个乡音一相遇,沟通难上加难,有时越说越乱,越乱越慌。次仁顿珠常常憋得满脸通红、满头大汗。碰上的次数多了,次仁顿珠慢慢地也掌握了一些技巧,“沟通时要保持耐心,放慢语速,提高嗓门”。
要是遇上只会说方言的老人,这些00后也摸索出一套方法:先问问地方服务队中有没有听得懂方言的当地志愿者,如果没有,就用手机打字给对方看,实在不行,就借助肢体语言打手势、拿实物比划。“办法总比困难多嘛。”次仁顿珠笑着说。
慢慢地,在车站铁路青年服务队及学校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不过三四天时间,这群00后藏族志愿者的服务变得越来越专业。
2月3日,新余北站候车室内一位中年男子在进站口前来回踱步,他的身上背了一个缝了又缝的编织袋,攥在手里的车票也已发皱,次仁顿珠猜想对方一定遇上困难了。一番询问后,他才知这位旅客本打算乘火车回安徽过年,由于行李多,路上又遇上堵车,就误了车。“我已经5年没回家过年了。”邱杰越说越激动,眼眶也红了。
次仁顿珠一边查看车票信息,一边安抚旅客。查到当天还有一趟车,他接过邱杰身上的编织袋,赶紧带他去售票厅改签,办理好改签手续后还一路护送他上列车。
更多的时候,旅客遇上买不到票、赶不上车、改签不了的情况就会有情绪,甚至还会朝他们乱发脾气。次仁顿珠和小伙伴们总是一笑而过,“谁不着急回家呢,作为志愿者,不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吗?”
18岁的藏族姑娘白珠来新余北站做志愿者的时间不长,短短几天时间里,透过来来往往的人群,她见过一家人团圆时的喜悦,也见过他们行将分别时的不舍。她观察到,中老年人行李多,常常扛着大包小包,而年轻人往往只有一个行李箱,甚至一个手提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模样,现在人们的出行越来越便捷和智能了。”白珠感叹道。
相比之下,“逆向探亲”更让她觉得不可思议。一对来自新余的花甲老人,行囊里装满了“家”的味道。这对父母提着大包小包的小鱼干、腊肉之类的特产来乘车,儿子在上海工作忙,假期短,老两口选择去上海陪他过年。白珠帮他们把行李提到站台,差点累趴下。
如今,随着合福、向莆、九景衢等铁路线路开通,环鄱阳湖特色列车运行,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进一步满足了旅客的出行需求,乘坐高铁旅游、探亲的旅客越来越多。
原本次仁顿珠只在电视上看过春运的繁忙,没想到这次自己能在火车站亲身体验。2019年藏历新年和内地农历春节恰好是同一天,忙碌的志愿服务让他暂时忘却对家的思念。
在这群藏族志愿者中,次仁顿珠的家乡是离新余最近的,但也得坐上三天两夜的火车才能到达。白珠家住西藏那曲,距离更远。白珠坦言,藏族和汉族生活习惯有许多不同,“但是我们对家的思念都是一样的”。
“在西藏,每到新年,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从天南海北赶来凑在一块儿,吃糌粑,喝青稞酒,走亲访友的时间可以长达十几天,热闹之余更讲究‘团团圆圆’。”谈起在家乡过节的种种场景,白珠就抑制不住脸上的笑容。
志愿服务期间,白珠第一次看见梦寐以求的“复兴号”,她希望有一天“复兴号”能开进西藏。火车站的叔叔阿姨们告诉她,川藏铁路成都到雅安段已于2018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了,雅安到康定、拉萨到那曲部分的线路还在修建。如今,这位常把笑容和歌声挂在嘴边的小姑娘憧憬着,不久之后自己就能坐着动车回家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陈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