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条山的一个山坳里,坐落着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在一层层大山的拥抱下,寂静着、安详着。这个名叫“峪口”的村子,是我幼年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家里只有已是70多岁的伯父。伯父是小山村的铜匠,人们都叫他老铜匠。17岁时跟随爷爷学做铜器手艺,现已50载。其造型美观和精湛的手工艺让他家喻户晓,小有名气,请他打制铜器的客户络绎不绝。人们叫他老铜匠。
老铜匠在山乡里用铜板或黄铜板制造各种器件(如铜壶、铜锅、铜管及各种配件)和修理各种铜器。老铜匠巧手用锤子之类工具敲打出诸如铜壶、铜锣、铜茶盘、铜锁之类的器皿来,老铜匠为山乡人打制的铜器有铜茶壶、铜茶罐、铜吹壶等茶器。铜耳锅、铜炒锅、铜饭勺、铜盆、铜炉等餐具。铜酒杯等酒具;铜唢呐、铜笛、锣、钹、马锣子、钗、马铃等响(乐)器。水烟袋、旱烟袋、大小烟袋等烟具。铜剑、木箱柜配件、铜锁等小饰件也不在话下。
铜匠是一个技术活,虽然不需要什么技术职称,但农村的木匠、铁匠、石匠、泥瓦匠等,长期在农村活动,谁的技术好,谁的技术粗糙,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的人都会知道,声誉就是金钱。一般而言,木匠、泥瓦匠所用工具简单,材料常常由东家提供,大都游走于乡间巷陌,随遇而安。而铜匠却不能,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需要一个铺面开在比较大的地方。
老铜匠的铺子里有几只长抽屉,里面放有工具和辅助用品,箱体上面纵架着一根木柄长锉,一般的小件锉削就在上面进行,类似于钳工操作台。后面的担子是只风箱,是专供生炉子着火用的。铜匠的操作坐在一张矮皮匠凳上进行,他们或一手接风箱,化铜铸模;或用铁钳夹出小炉中烧红的铜棒在铁砧上锻打;或用在炉中烧红的铬铁焊接铜器上的缝口;或用长锉将坯料加工成形;或用天平钻打孔钻花。随着他们手下的锉、削、乱、钻、崭等一系列工艺的进行,一件件精美的铜器和小件被加工出来。
“无论打制什么铜器,一般要经过四道大工序,首先化铜制坯,其次打制半成品,然后画样造型,最后起窝成型,细锉车磨。最讲究心到、眼到、手到、力到,把握好火候。”伯父自豪地对我说。同时,学铜匠最难学的是打制响器,这也是家门铜匠世家的拿手绝活。打制响器必须用响铜,响器完全以传统手工工艺敲打加工制作而成,做工考究,工艺复杂。
小时候,最让人难忘的是铜匠铺里传出的叮叮当当的击打声。无论在村子里哪个角落,都会听见从铜匠铺里传出的声音。在这样一个安卧在山坳里的小山村,一只鸟儿飞过,都可以听见翅膀扇动风的声音,更何况铁锤击打铜块的声响呢?那是村子里最具质感的声音,最为悦耳的音乐。
铜匠的锤打声那是艺术化了的声音,是手指与金属的弹拨,却显得过于轻巧,过于精致了。完全没有这种重金属的底蕴,这种金属与金属撞击发出的凝重的声音。只有这样凝重的金属声音响在心里,村里那些行走的脚步才会踏实有力,村子里的日日夜夜,才会那样节奏明快、黑白分明。
山乡的老铜匠与山乡的记忆同在。(李兰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