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华 北京园林绿化局义务植树处处长
园林工作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总是光鲜亮丽,因为培育美的过程常常是充满艰辛的。
在这样一个创造“美”的工作岗位上,杨志华一干就是33年。
33年来,从寒冬腊月到盛夏酷暑,他点燃青春、释放激情、融入智慧,只为守护他心中的一个梦——为了首都的“美貌”,他可以全力以赴。
33年前,杨志华从西北农业大学(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带着梦想加入到首都园林绿化的队伍中。那时的杨志华青涩而懵懂,面对全新的环境和陌生的园林植物,从掌握园林植物生物学特性到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杨志华苦练基本功。那时,他常跟技术人员一起打理树木、学习花木养护、防治虫害等专业知识。即便是在休息时间他也泡在园圃里,观察树木生长状况与病虫害发生等情况。
有人打趣他:“你一个大学生,不呆在办公室里,天天往我们这里跑干什么,又脏又累的?”杨志华笑答:“你们这里有金子啊!我是来淘金的。”时间流逝,杨志华的好学与钻研,为他的园林人生之路写下了开篇。
一到夏天,害虫槐尺蠖(又名吊死鬼)一直肆虐着北京的大小街道。1994年开始,杨志华会同有关专家和市区园林部门技术骨干联合攻关,经试验推广使用无污染的仿生农药20%的除虫脲悬浮剂兑水稀释10000倍防治槐尺蠖,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从1997年开始园林系统全面应用此项技术,每年节约化学农药60多吨,节约防治经费近百万元,且降了低环境污染,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环境、生态和经济效益。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城市良好的环境要得以保持,养护管理工作不能放松。杨志华经常实地查检树木的生长情况,每到狂风、暴雨、大雪压枝的时刻,他总是去巡视,力争能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2003年11月6日晚,北京一场冬雪将树木压得纷纷断裂、倒下,整个城市的绿化树木如同遭受了一场巨大的劫难。杨志华立即成立应急抢险指挥部,指挥、协调和组织全市园林系统集中人力、物力迅速投入到抢险工作中去。随后,他又针对雪灾对树木特别是古树的严重损失,迅速制定出了《雪灾后树木养护方案》。为了防患于未然,他起草了《园林系统应急预案》,经领导审核后已报市政府正式启动实施,确保在今后养护管理工作中把园林植物因灾害性气候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017年,杨志华到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义务植树处当处长,从专业的造林管护到从事群众性的绿化组织动员工作,杨志华把新岗位当成又一次历练。3年来,在房山区张坊镇建成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在全市东南西北建成了四个市级首都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结束了北京五环内无义务植树基地的历史。此外,让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义务植树尽责的全年化,此做法成为全国的一项品牌活动。
33年来,杨志华通过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成为了业内专家型领导。从2000年开始,他历任检查执法处、绿地管理处、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城镇绿化处和义务植树处5个岗位的处长,先后负责北京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科学防治、屋顶绿化、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野生动植物保护、城镇绿化建设与管理、首都全民义务植树等工作。期间,他先后多次获得首都绿化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17年被聘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管理专家顾问团专家。在园林绿化科学技术方面获得市级奖项3个,局级奖项3个,有关学会协会奖项9个,合作出版专业书籍10多部,发表专业文章30多篇。
杨志华的故事并没有写完,还在继续中。在他身上,人们看到的是辛勤的绿化园林人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化作滴滴甘露,浇灌、耕耘着首都的园林绿化,守护着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本报记者 张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