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中国地震人:永远坚守着那份初心

2019-07-01 11:08:37

  1930年,中国地震观测的先驱者李善邦先生来到北京鹫峰山,建立了北京鹫峰地震台,这是中国第一个使用近现代科学方法观测地震的地震台。经过89年的发展,中国地震观测事业不断前进,终于达到现在的国际先进水平,中间的艰难与坚守,只有地震人才有切身体会。

  在此次蹲点采访中,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为中国地震研究事业发展默默付出的人:他们有的在20世纪50年代建台站恨不得把一个硬币掰成两半花,有的为了测得一组正确数据几个月就白了头;有的曾经参与了南极和西藏的台站建设,有的正在援建尼泊尔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台站;有的正准备离京前往边疆执行任务,还有的将继续扎根基层捕捉大地的脉搏……

  周锦屏:

  西藏建站需要雄心和决心

  周锦屏,高级工程师。1955年,从同济大学测绘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组工作,1956年赴藏筹建拉萨地球物理观象台。

  今天的西藏在人们眼中是旅游胜地,可在50年代初期,在重重大山和万丈高原的组合之下,西藏是一个十分神秘的“禁区”。周锦屏老人回忆说:“当年进藏连一条正常的公路都没有,只有一条被来来往往的汽车硬生生轧出来的简易公路,路上坑坑洼洼的,我们20多辆汽车颠簸了22天才到达拉萨。除了没有路,一路上的后勤供给也要自行解决,建台人员只能与地质局进藏人员结伴集体出发,自行解决吃穿住行。”

  筹建的过程也十分坎坷,地磁台站与其他台站不同,其所用材料必须是无磁或者弱磁的。因此,整个台站的建设没有使用一枚铁钉,全部使用铜钉。而当时西藏很困难,物资短缺,不光是铜钉,水泥、木材、铜灯泡、红灯泡等材料,都是从内地运到拉萨的。周锦屏记录了当年筹建拉萨台的花费,一共是355266.01元。

  “当年的30多万啊,对我们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周锦屏感叹道:“建一个台站太不容易,没雄心壮志是不行的。花钱多,坚守也不易。”正是当年呕心沥血建成的这座拉萨台,填补了西藏地区的数据空白,成为世界上第一座高原地球物理观象台。

  朱战斌:

  为地震监测事业踏实坚守30年

  高级工程师朱战斌,是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一名研究员,1990年7月,他从防灾技术学院地球物理专业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工作,在地震观测第一线扎根坚守30年。

  1998年1月10日11时50分,朱战斌正在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值班。忽然,“嗡——”,值班室内的警报器发出刺耳的蜂鸣声,地下滚雷般的地声随之而来,紧接着地面开始晃动,人也跟着晃动,窗户扭动吱呀作响,他来不及多想,条件反射似的撒腿就往监测室跑。仪器都是操作过无数遍的,他飞快地将地震数据汇总分析,几分钟后,确认地震发生在河北省张北地区,震级里氏6.2级。后来,这次地震被命名为张北地震,是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一次地震。“我当时就想赶紧确认地震发生在哪里,它的大小及震源的深度。”朱战斌说。

  “因为报警器是自己研发的,我们可以自己换音乐。有一段时间我们把报警音乐设置成《致爱丽丝》,这首贝多芬写给心爱之人的浪漫歌曲,后来在工作中竟成了一首让人精神紧张的战斗曲。”朱战斌笑着说,“我听说过有同志在梦里还能听到《致爱丽丝》被惊醒,我没有过,可能我下意识里希望地球永远不要有地震吧。”

  每一次地震的发生都是未知的,台站的一线监测人员每天做的,就是坚守。朱战斌与他的同事们这一坚守,就是30年。

  侯建民:

  机器人速报1分钟覆盖数亿网民

  2019年4月18日13时01分,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6.7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仅1分多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速报机器人就自动生成了一条地震消息,包括该地震的相关参数、震中地形图、周边热力人口数据及震区的历史地震数据等信息,并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各大新闻客户端向社会发布,瞬间覆盖国内数亿网民。

  “是老百姓的需求和科技的发展推动我们开发这样一款产品来为网民服务。”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服务部副主任侯建民说。

  侯建民是地震速报机器人的开发者,在谈到研发的初衷时,侯建民说:“刚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追求快。”早先的老先生们做地震速报要拿着尺子在记录纸上测量,而现在,速报机器人开始用光速追赶地震的脚步。在几秒之内,速报机器人根据获取的地震参数就能写几百字,生成十几张图,根据地震信息自动扩充出20多项内容,比如地震周边有哪些村庄,哪些县城,有多少人,这些都是毫秒级计算的。

  当然,求快的同时也要保证质量,准确的数据才是地震播报的生命。如何给质量把关,才能保障其绝对正确?侯建民说:“首先从数据源来保证,不管是突发地震的速报参数,还是基础的背景数据,它的来源都是官方来源。其次它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安全可靠的,处理规则是严格的。最后,它的表达格式只是陈述事实,不带有任何评判性质。”

  地震速报机器人的可靠性在真实的地震应急中也得到了检验。在九寨沟地震发生期间,地震速报机器人自动产出了诸多震中信息,为这次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精准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在,该机器人已经成为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的小助手。

  在与网民的互动中,侯建民成了微博网民口中的“震长”。原来,因为速报机器人推送的地震信息又快又多又准,而且来自权威性的官方平台,所以在网上跟网友征名时,大家认为权威为“长”,从“震”从“长”,是为“震长”。

  这就是中国地震人永远坚守着的那份初心。(作者:白乐天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陈建军:“铁人式”献身油田的好干部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我是唱作人》落幕 用原创音乐为乐坛打“强心针”

    28日晚,由爱奇艺出品的首档华语唱作人生态挑战节目《我是唱作人》落幕,这档节目云集了18位原创能力出众的唱作者,推出了92首原创音乐,被外界视为给原创综艺节目打了一针“强心针”。

  • 50岁的张亚东仍是宝藏男孩

    “原来,张亚东才是《乐队的夏天》里的‘宝藏男孩’!” 随着爱奇艺独播综艺《乐队的夏天》角逐进入白热化,作为节目“超级乐迷”的张亚东的圈粉速度,也跟着火箭式蹿升。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Line申重浩:准确把握用户需求

    3月,日本最大的即时通讯应用公司Line(连我)发布声明,任命其创始人申重浩(Shin Jung-ho)为联合首席执行官。申重浩是Line公司的第三大股东,他将专注于使Line的服务更具竞争力,并且进一步推动创新。

  • 苑广林:带着一身草莽气,炼就创业弄潮儿

    近日,记者问历经25年“折腾”、4次转型,最终成为行业翘楚的创业者苑广林“你考虑过没有,万一设备弄不出来,前20年积累的钱全都砸里面了,怎么办?”他答:“没关系,我是一个农民,从零开始的,大不了回到原点;何况,前怕狼,后怕虎,我还创业干什么?”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