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哈工大“八百壮士”科学报国铸丰碑

2019-07-28 09:17:41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存在弄虚作假。这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原则,宁愿不要自己教出的学生全部及格的虚名,也要为培养合格人才把好关”

  在哈工大校史馆里,一张张手写笔记整齐陈列,如同印刷体一般标致工整,没有一处涂抹,每条分数线的长度都相等,就连加号、减号都是用尺子比着写,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令往来参观者惊叹不已。

  这些手稿正是出自“八百壮士”之手,是他们给学生留存下来的一手学习资料。

  作为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我国形变热处理研究奠基人雷廷权的学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杨德庄说,从老师那会儿起,学校就非常强调教师要过“三关”,即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学生要掌握“三基”,也就是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全国模范教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何钟怡曾师从王光远、黄文虎等多位哈工大“八百壮士”。他回忆说,老先生们总是能把抽象枯燥的公式和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娓娓道来。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精辟透彻的分析推理和条理清晰的概括归纳,让学生既掌握知识,更学会方法。

  对待教学如此认真,要求学生又该有多“严”?

  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曾被学生们称为“铁将军”,他教授的“电工基础”被称为“老虎课”。一名学生曾回忆说:“有时全班竟没有一个人得‘优秀’,因为他要求学生不仅会做题,而且还要能讲出道理来。”

  那时,哈工大期末考试采用口试,学生当场抽题作答。有一位班长平时成绩很好,在进行电工技术口试时忘了一个数学符号,口试老师连问了三遍,他都说没问题,结果考试成绩不及格。从那以后,这个班的学生再也不敢粗心大意,这位班长后来也成为了著名学者。

  “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存在弄虚作假。”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的李昌说,“这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原则,宁愿不要自己教出的学生全部及格的虚名,也要为培养合格人才把好关。”

  “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毕业生。他说,读研究生时,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尚属空白,国内外可参考的教材非常少。他的导师、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刘暾便将编好的讲义用钢板刻印蜡纸,油印后一张张装订成册。撰写毕业论文阶段,刘老师要求论文全部手写,于是大半年的时间里,他把200多页的论文一遍遍修订、改写……正是当年经受的“磨炼”,为他日后从事航天事业践行严、慎、细、实的工作标准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代代哈工大“八百壮士”,就是在这样的熔炉里锻造出来的。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不管分配到什么样的厂矿企业学校,进办公室就能画图设计,下车间就能抄起家伙干活儿,到学校就能拿起书本教书育人。

  信任青年大胆使用

  当年的“八百壮士”中,有不少师资研究生未毕业,年仅20多岁,就开始担任系主任、教研室负责人和重要教学科研职务。一批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力和战斗力

  1962年,一则消息让整个哈工大颇为震惊,甚至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界的轰动新闻——年仅26岁的吴从炘从助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理由是,在每周讲课16小时的教学任务下,吴从炘发表了6篇创新性数学论文,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人称赞。

  然而,吴从炘的提升却招来不少批评、质疑和反对。时任校长李昌做出坚决回应:“吴从炘是哈工大的光荣,不是哈工大的耻辱。”他坚信,任用青年教师,才能增强大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必须开拓一条后继有人、不空心断气的发展道路。

  “选苗子,拔尖子,压担子,搭梯子,摘桃子。”正是坚持这样的用人理念,当年的“八百壮士”中,有不少师资研究生未毕业,年仅20多岁,就开始担任系主任、教研室负责人和重要教学科研职务。据统计,到1957年,学校先后提拔副教授1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为37岁;1962年评定副教授40名,平均年龄为34岁。

  依靠这些新生力量,哈工大迎来第一个黄金时代。而后,哈工大一直保留这样的传统,积极培养、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教师,任人唯贤,不拘一格,不搞门户之见,不讲论资排辈。如今,哈工大已经建立一整套吸引、培养、选拔、使用青年人才的有效机制,学校师生团结合作,包容互助,迎来“团队、成果、人才”良性互动局面,成为“东北人才高地”。

  1995年,年仅29岁,被破格晋升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教授,1996年被任命为航天学院副院长,1997年又成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1999年成为航天学院院长……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韩杰才的成长轨迹,也是一位青年教师在哈工大的成长缩影。在韩杰才看来,体制新了,机制活了,一批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力和战斗力。

  来者可敬,后生可畏。勇攀高峰,舍我其谁?正是传承了这种基因,越来越多的哈工大人加入新一代“八百壮士”的行列。

  去年5月21日,“龙江二号”微卫星与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一同升空,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这颗微卫星是由哈工大自主研制,其团队成员除了几个教师,大都是“90后”学生,平均年龄不到24岁,被称为“中国航天最年轻的队伍”。

  “龙江二号”星务管理分系统设计师、1991年出生的邱实说:“青年要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身在航天队,我们的任务就是置身大地,决战星海。”

  “八百壮士”精神薪火相传

  一批批年轻的“八百壮士”茁壮成长,既有心中有百姓、脚下有泥土的扶贫干部,也有远赴艰苦一线的研究生团队;既有返乡创业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也有放弃高薪毅然从军的热血男儿……

  “我亲身经历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我始终坚信,国家的需要是最强大的动力。”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说。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刘永坦就清醒意识到,雷达看多远,国防安全就能保多远,他萌生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有人说,这项研究风险太大、周期太长,很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搭进去也一事无成……但刘永坦不改初衷,数十年来,领导创新团队,潜心攻关、艰苦奋斗,让中国的新体制雷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祖国万里海疆装上“火眼金睛”。

  在哈工大,像刘永坦一样一心一意干事业的教师不胜枚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里涌现出一位又一位忠诚报国的科研工作者,一个又一个团结奋进的科研团队,成功破解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关键核心技术。

  从我国第一台点焊弧焊机器人亮相,到首颗由高校自主研制的小卫星;从“试验一号”卫星一飞冲天,到近百项技术助力“神舟”飞天、“嫦娥”探月;从在国内率先开展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研究,到首次实现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试验……这些诸多“第一”都源自一代代哈工大“八百壮士”不屈奋斗。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树权说,哈工大“八百壮士”不仅开创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更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哈工大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共同追求。

  在外校人眼中,哈工大有着独特的气质,朴实厚重,低调内敛,同时也散发着一种令人沸腾的激情。作为一个“外来人”,黄志伟很快就被这种氛围深深感染。

  2012年3月,黄志伟多次拒绝国外多所知名大学邀请,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选择从零开始,在国内建设结构分子生物学与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研究室。在3年时间内,黄志伟带领团队连续破解3个世界生命科学难题,包括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并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哈工大地处偏远地区,有时是种优势,适合安安静静、踏踏实实搞自己的研究。同时她一点不保守、不墨守成规,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事情都去尝试,在这里待得越久,这种体会就越深刻。”黄志伟说,“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当向老一辈‘八百壮士’学习,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为国家贡献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

  如今,一批批年轻的哈工大“八百壮士”茁壮成长,既有参与重大科研攻关的青年教师,也有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优秀学子;既有心中有百姓、脚下有泥土的扶贫干部,也有远赴艰苦一线的研究生团队;既有取得优异成绩返乡创业的少数民族学生,也有放弃高薪毅然从军的热血男儿……

  这个七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本科毕业生朱镕宽奔赴祖国西部支教。在他看来,哈工大“八百壮士”不仅是一个群体,更是一个精神符号,时刻激励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卓越、做到最好。“不管是投身艰苦地区,还是扎根国防科研,我都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需要紧紧结合在一起。”

  明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一代又一代“八百壮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将为国家发展注入更多强劲新动力,书写更多时代新华章。(记者韩宇、杨思琪)

1 2 共2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赵记兰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陈建军:“铁人式”献身油田的好干部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篮球少女”出山记

    每天下午5点到8点半,是太原市进山中学女子篮球队的训练时间。队里三个来自太岳老区的“篮球少女”,训练得格外刻苦。“走出大山不容易。”队员姚晓妮说。

  • 易烊千玺、李现、刘昊然、张震 暑假电视剧你被谁圈粉了?

    因更名差点把剧迷们搞糊涂了的《亲爱的,热爱的》一开播即刷屏,全因《河神》之后李现再成电视剧男一号;跳票后归来的《九州缥缈录》开播,热议最多的除了原著还原度,就是刘昊然……这是暑期档最火的4部热播剧。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采蜜人”胡建华:在新疆开拓“甜蜜事业”

    七月的新疆,骄阳似火,正值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也是蜂蜜的收获季。37岁的胡建华和往常一样带着他的团队来到新疆呼图壁县园户村镇马场湖村的蜜蜂养殖点收蜂蜜。

  • 马云:杭州的常态将成世界许多城市的常态

    “杭州可能是中国最早拥抱数字经济的地方,出门只需带一个手机。我相信今天杭州在数字技术上的常态,会成为世界很多城市的常态。”22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杭州参加2019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时,与参会的中外政企学界嘉宾分享了他关于数字经济的思考。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