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桥梁大师林元培:我们的“跨越”总是让世界惊奇

2019-07-24 09:44:59

  现在,再也不用做那些惊心动魄的决断了!”作为“最美奋斗者”的候选人,桥梁大师、工程院院士林元培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17年总工程师生涯,他主持设计了黄浦江上几乎所有大桥,工程总标的超过200亿元,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叱咤江海”来形容。在这17年间,伴随着一次次至关重要的决策,上海一座座大桥横空出世,跨越苏州河,跨越黄浦江,跨越长江口。

  五六十年代:

  “主战场”在苏州河

  上海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东临东海,母亲河黄浦江、苏州河和密密麻麻的支流河道划分着城市版图。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进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林元培曾经见证了一段无奈的历史。

  “一些专家从美国留学回来,常常感觉无用武之地。当时他们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修补外白渡桥,所以非常希望能够有一天在黄浦江上造大桥。”林元培告诉记者,这其中包括他的前辈———上海市政研究院第一任桥梁总工的刘作霖。然而那时浦东还是农村,市政府并没有建桥规划。

  当时,上海造桥的“主战场”在苏州河上。1953-1964年间,上海陆续建造长寿桥、武宁路桥、真北路桥等钢筋混凝土桥梁。1968年-1971年,在上海软土地基的条件下,建成福建路桥、宝城桥等桥梁。截至1978年,上海共有市区桥梁174座。虽然桥梁的数量和造桥技术有了一定进步,但飞跃黄浦江仍然可望而不可及。

  七八十年代:

  为跨浦江默默积累

  刘作霖的遗憾没有在林元培身上重演。拿后者的话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默默地在为建造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做着准备。而林元培真正的造大桥之梦从国庆30周年来临之前启动了。

  七十年代末,林元培参与设计的跨径200米斜拉桥上海泖港大桥首次获得成功,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跨径斜拉桥。

  1988年,由林元培设计的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顺利建成。“要建造跨黄浦江的大桥,跨度起码要突破400米,而石门大桥单塔的跨度超过230米,如果造成双塔,不就能够跨过黄浦江了?在黄浦江上造大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建成通车那一天,林元培很激动,他甚至因激动引发高血压,出现了短暂失明。

  1989年,国庆40周年时,林元培得到了国家要开发开放浦东的消息,他隐约感到大展拳脚的时候到了。“这么好的机会,怎么也要抓住!”当时,他连夜编写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跨黄浦江大桥的可行性报告递交给有关部门。而正是凭借着这份报告所显示的实力和自信,在后来工程设计竞标中最终击败了强劲的日本对手。

  九十年代:

  建南浦曾火线排险

  1989年,黄浦江上第一座跨江大桥南浦大桥开建,由上海市政院设计主桥及浦西引桥,由同济大学设计浦东引桥及科研。但很快,一个大问题迎面扑来,之前由专家们确定使用加拿大安娜西斯桥的方案采用叠合梁斜拉桥结构,已经动工一年多,但当工作人员去加拿大考察,却发现投入使用不到两年的安娜西斯桥出现了裂缝。

  “这真是要命的事情”。52岁的林元培春节没过完立即飞到加拿大,来到安娜西斯桥上,把那些裂缝挨个拍了照片。裂缝虽小,但经年累月,雨水雪水灌进去,销钉就会被腐蚀,桥的寿命会减少。“在上海要是修成这样有裂缝的桥,怎么了得。”那些天他几乎没睡过完整的觉,仔细推敲加拿大的方案,总结出了四个问题,但改了以后,问题能不能规避呢?林元培先在计算机上模拟,计算机显示按照加拿大的方案设计果然会有裂缝。

  安娜西斯桥出现问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市政府。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把林元培叫到了办公室,“老林,你到底有没有把握?”面对市长的疑问,林元培回答道:“我有80%的把握,但是我会用120%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于是,林元培带着几十名工程师开夜班,争分夺秒,一共修改出了一千多张图纸。

  1991年,南浦大桥终于建成,造价8.2亿元人民币,桥梁主跨423米,是当时中国跨度最长的斜拉桥,长度为全世界第三。

  21世纪:

  造桥理念全面提升

  上海桥梁建设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桥梁家族数量的越发庞大,设计理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1999年,国庆50周年那一年,林元培又动了新念头。“南浦、杨浦、徐浦,三座斜拉桥做过了。为什么一定要做斜拉桥呢?因为所有方案斜拉桥价格最低。现在我们中国人有钱了,对环境要求也高,我觉得多样化可能比原来单纯的一个模样要好。”2003年,历时4年建设,跨径550米的世界第一拱———卢浦大桥横空出世,至此中国人只会造斜拉桥的流言也一去不复返。

  在林元培的办公室里,挂着他设计的大桥照片,尤其是他最喜欢的卢浦大桥,被挂在了办公桌一抬头就能看见的地方。在多幅照片的一旁,还有一张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10230号的小行星证书,于2015年1月5日被正式命名为“林元培星”。林元培告诉记者,收到这张证书十分意外,后来他还亲自到紫金山天文台,想看看那颗星,然而因为天气原因,最终没能看到。

  “在我一生主持设计的大桥中,没有一座出现过问题,这是我一生中最高兴和骄傲的事情。”如今,已经退休的林元培仍然坚持每天到办公室半天,把以往的经验写成桥梁理论,也会给年轻人做的方案提提意见。回忆半辈子与大桥结下的缘分,林元培有感而发,中国是桥梁大国,但还不是桥梁强国。放眼全国,中国造桥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极限。(记者 徐巍 )

来源:劳动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陈建军:“铁人式”献身油田的好干部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采蜜人”胡建华:在新疆开拓“甜蜜事业”

    七月的新疆,骄阳似火,正值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也是蜂蜜的收获季。37岁的胡建华和往常一样带着他的团队来到新疆呼图壁县园户村镇马场湖村的蜜蜂养殖点收蜂蜜。

  • 马云:杭州的常态将成世界许多城市的常态

    “杭州可能是中国最早拥抱数字经济的地方,出门只需带一个手机。我相信今天杭州在数字技术上的常态,会成为世界很多城市的常态。”22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杭州参加2019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时,与参会的中外政企学界嘉宾分享了他关于数字经济的思考。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