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万语终是一句感谢,正因为有了你们的鼎力相助,才能使我们的任务顺利完成……”前不久,一封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感谢信,寄到了南海舰队某大队南拖174船官兵的手中。
7月下旬,该船搭载地方院校的专家组执行海上射击数据测试任务。谁知,在射击完成后,任务海域突降暴雨,海况不断恶化,涌浪逐渐达到3米,导致靶船漏水,采集数据的仪器设备也随之坠海。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布放小艇、前出打捞。
枪帆班长孙安康心里明白,像这样恶劣的海况,已超出了布放小艇的极限。倘若打捞,很容易陷入意想不到的险境。但选择放弃,则意味着价值上千万的仪器设备和珍贵的数据资料将要毁于一旦。
同孙安康一样,在场的许多人都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船长,事不宜迟,我想试一下!”孙安康当即向船长周文提出申请,想前往打捞仪器设备。在挑选了几名业务能力精湛的党员骨干作为助手之后,孙安康便和战友们迎着风浪登上了小艇。
到达目的海域后,孙安康发现事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由于设备侧倾,海水不断地灌入其中。如果用常规的打捞方法,设备倾斜角度只会越来越大,灌入的海水会更多,电子元器件发生损坏的概率也会更大。
“如果不尽快阻止设备进水,拼尽全力打捞回来的设备也会变成废铁!”孙安康当即穿上救生衣,挂上安全索,跳入海水中,用尽全力将设备扶成竖直状态。半个小时后,在艇上战友的协助下,最终将设备成功打捞上来。攀上小艇的孙安康,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小艇从迎风出发,再到破浪凯旋,已过去了近3个小时。而此刻,孙安康的手指早已在海水中泡得发白。
“没想到,没想到,真是没想到!”随舰执行任务的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李晓彬,目睹了设备抢险的全过程,在检查发现采集的数据资料完好无损时,他接连说了3个“没想到”。
经过研究,该船党支部决定将信件张贴在荣誉室的玻璃橱窗内,作为“惊险3小时”的生动见证。(万永康 乔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