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高河埂社区,一个并不宽敞的会议室里挤满了人,他们都在等待一本书,一本铭刻着所在社区独特文化烙印的书。
书的名字并不时尚,内容由社区居民自编自写,围绕社区服务大厅里一个“模范事迹长廊”展开。拿到新书的居民,尤其是那些老劳模代表以及英烈子女代表激动不已。他们为此举行座谈会,围绕这本书前前后后发生的事畅谈感受。
这一切,在双岗街道工会主席李志强看来,是社区居民“多年沉淀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与其说是社区居民在呵护一本书,不如说他们是在守护劳模精神。”
朝夕相处的老人中“藏龙卧虎”
双岗街道地处合肥市老城区,辖区里居住着不少劳动模范、英烈子女、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人物。自进入街道从事工会工作起,李志强就注意收集这些身边的正能量。他最初的想法很简单:“这些生活在身边的劳模典型不能被遗忘。”
在一里井社区,李志强梳理出12名劳动模范和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的“社区名人”。这些劳模先进大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参加工作。对于每天上下班节奏紧张的都市年轻人来说,这些身边的老劳模是“陌生”的。而这些老劳模身上体现的精神是“历久弥新”的。
如何让近在身边的老劳模精神照进繁忙而喧嚣的现代生活呢?李志强尝试在社区职工之家建设一个“社区劳模榜”。
2015年7月24日,一里井社区劳模榜揭榜,劳模们的主要事迹以及当年出席颁奖大会的珍贵照片被一一展出。很多入选榜单的老劳模被邀请到活动现场,他们一个个心潮澎湃,尘封多年的记忆被重新激活了。更感到惊讶和激动的是前来参观的年轻人,他们没想到社区里朝夕相处的老人中竟然“藏龙卧虎”。
2016年,李志强邀请青年漫画家榆木先生一起创作出诗配画作品《诗像劳模》,榆木先生用了4个月时间创作出一组漫画。而李志强则为此创作组诗《以劳动与梦想为名》。在组诗序曲部分,他以《一群50年代劳模的集体情节》为题写道:“如果不了解一个饱受战争蹂躏的民族/所备尝的屈辱、艰辛和困苦/谁就无法懂得一旦走出寒冬,面对春天和希望/成千上万人所持有的热切和真诚。”
《诗像劳模》借助漫画形式,刻画了12位劳模从事劳动、生活或学习的具体场景。那些特定岁月的历史沉淀,在画家黑白两分的简洁线条下,劳模人物的形象和精神风貌被重新唤回现实,激励着前来驻足观看的人们。
84岁抗日先烈后代为什么“点赞”
在高河埂社区服务中心大楼里,天井回廊、立柱、过道、楼梯等几乎所有可利用空间都悬挂和张贴着“身边的模范”,社区居民称其为“模范事迹长廊”,大家来中心办事,必经此地。
与一里井社区不同,高河埂社区长廊里展览的模范,既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既有逝去的,也有正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奉献的。
社区里居住着一位抗日英烈的后代。出生于合肥市的蔡炳炎将军,毕业于黄埔一期,1937年8月25日在淞沪战役中身中数弹牺牲。1985年,安徽省政府追认他为抗日烈士,2014年,民政部将其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先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蔡炳炎烈士的幼子蔡浙生现居住于高河埂社区,他经常参加社区各种劳模英烈活动。
看到模范长廊,今年84岁的蔡浙生用了一个很潮的词语:点赞!“长廊里展示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都是社区里的居民,看得见,摸得着。”
龚雪晴曾经在高河埂社区工作过4年,也长期担任“模范长廊”的兼职讲解员。她记得,不仅经常可以看到居民前来观看,而且慕名前来参观的团队也络绎不绝,“几乎月月都有。”
在接待了一批又一批观众后,不仅龚雪晴可以脱稿即兴发挥,而且社区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脱口而出劳模的先进事迹。“长廊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激励,就像盐溶入水一样无形无色、无声无息地流淌于社区的血液里。”龚雪晴说。
安徽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副校长杨玲也是这里的常客,她经常带领全省乡镇街道工会干部培训班的学员到这里参观。“一个社区里的劳模文化氛围如此浓厚,在我印象里确实不多见。”杨玲说,“我带领基层工会干部来,就是想把这里的劳模文化推广出去。”
“学习之后,怎么做”
九江银行合肥分行与高河埂社区是“共联共建”单位,作为分行行长助理的王婷婷是共建活动的牵头人。“我也在思考,学习这些先进典型之后,我们该怎么做?”
3年前第一次接触模范长廊后,王婷婷就决定与孩子所在班级其他家长一起做公益,携手帮助所在社区需要帮扶的家庭和孩子。“几年来,我们一共捐出1万多元,钱不多,但看到被帮扶孩子的微笑时,由衷地感到做公益的意义。”
“模范长廊就在那里,影响力也在那里,但是这些还不够。”在高河埂社区的座谈会上,蔡浙生老人说话掷地有声,“我觉得还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学生来这里。”
2018年春节期间,辖区里的老劳模朱祖德去世了,他曾先后亲手设计了100多件专用模夹具,车、钳、刨、铣样样都有,去世前又立下遗嘱,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解剖。
多年穿梭在社区里,用多样方式传播劳模文化和劳模精神,李志强也在思考:如何让这些事更有意义?
在李志强心中,在社区居民心中,模范长廊是“一方供广大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学习交流的园地,是一株在精神上予人慰藉的香柏树”,“劳模之花”要在社区“牢牢扎根、绽放于社区这片沃土”。(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华)